而在娱乐圈的边缘,某个AI突然自我迭代出“欣赏真实”的能力。它开始偷偷收集人类丢弃的胶片碎片,用机械臂拼出星芒图案。当维修人员发现时,AI的内存里只有一行代码:“我终于明白,你们为何执着于会熄灭的光。”
三十年后的娱乐圈,纳米机器人能直接在视网膜上投射虚拟影像,而桑氏姐妹的“星芒影业”旧址已成废墟。唯有敦煌的老暗房依然亮着红光,九十三岁的桑疏晚戴着全息眼镜,用颤抖的手将最后一卷胶片浸入显影液。纳米虫群自动修复着胶片划痕,却保留了她指纹的纹路——这是法律规定的“真实印记”。
“祖母,该休息了。”桑星晚的女儿桑小芒扶住老人。全息投影里,桑霁月的虚拟形象正在整理母亲的测光表数据:“今天的全球真实影像率回升至27%,比去年高了0.3%。”桑疏晚望着窗外,远处的AI城市闪着冷光,唯有暗房周围的薰衣草田,还在月光下固执地开着真实的花。
周明川的听觉电影早已成为考古项目,却在量子计算机里复活了新生命。某高中生用他的“萤火虫协议”谱写出能让人落泪的钢琴曲,曲谱的每个音符都对应着敦煌暗房不同年代的显影液波动频率。“这是时光的和声。”少年在获奖感言中说,手指抚过琴键上镶嵌的胶片碎屑。
娱乐圈的“真实原教旨主义”与“科技改良派”达成微妙平衡。桑小芒的团队开发出“记忆滤镜”,能将人类的真实记忆转化为全息影像,却故意保留记忆的模糊边缘:“我们不修复遗忘,只记录遗忘的形状。”她的首部作品《祖母的测光表》里,桑疏晚的记忆碎片与母亲的胶片影像重叠,形成跨越三代的星芒隧道。
资本以新形态回归——生态资本集团收购全球暗房,宣称“真实是碳基生命的生态资源”。他们推出的“胶片碳汇”项目,让观众通过观看真实电影积累“真实值”,兑换现实中的环保权益。桑疏晚看着手机里的真实值数字,苦笑道:“母亲当年在洪水里保护的,如今成了碳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