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借来自未来的记忆,为团队指明了一个全新的、也更具潜力的方向——
开发一种基于“含氟环状脂肪族聚合物”的新型光刻胶树脂体系!
这种新型聚合物,不仅拥有在193nm波长下更出色的透明度、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更强的抗等离子体刻蚀能力,
更重要的是,其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和可修饰性极强,
为后续通过引入特定官能团来进一步提升光刻胶的敏感度、分辨率和工艺窗口,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个方向,在2013年当下,全球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几家顶级实验室,在进行前瞻性的探索,尚未有任何成熟的商业化产品问世。
林轩的这个点拨,无异于直接为国产光刻胶的研发,选择了一条一步到位、直指巅峰的超常规技术路径!
当然,这条路的难度,也是空前的。
新型含氟聚合物的单体合成、聚合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分子量及其分布的窄化、以及后续的提纯与改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顾维钧亲自带领着一支由华科院化学所几位资深高分子专家和启明芯材料科学博士组成的核心树脂攻关小组,
几乎是吃住在实验室,没日没夜地进行着各种合成路线的尝试和优化。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关键单体的提纯度无法达到小数点后六个九的要求而彻夜难眠;
也常常因为聚合反应的产率或分子量分布不达标而不得不推倒重来。
实验室里,各种化学试剂的刺鼻气味与高精度分析仪器的蜂鸣声交织在一起,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与对成功的无限渴望。
而林轩,则充当着总设计师和最终仲裁者的角色。
他虽然不会亲自参与到每一个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去,但他会定期听取顾维钧和各个小组的进展汇报,
并在团队遇到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或方向性困惑时,给出一些看似不经意却又往往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关键提示。
比如,当团队在提高含氟聚合物对193nm紫外光敏感度上久攻不下时,林轩会“突然想起”某个在前世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关于引入特定吸电子基团来调控聚合物HOMO-LUMO能级差的理论,
并建议他们可以尝试一下某个冷门的、拥有独特分子结构的含氟苯乙烯类单体。
又比如,当团队在如何降低光刻胶线边缘粗糙度(LER)上百思不得其解时,
林轩会“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高分子链缠结与表面张力对LER影响的早期研究论文,
并“提醒”他们,或许可以通过优化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或者在配方中加入某种能够降低高分子链活动性的特殊添加剂,来改善LER性能。
这些看似灵光一闪的金手指,每一次,都如同在迷雾中为团队点亮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