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的白绿色能量流,并未因短暂的“扫描干扰”停止自身的进程。相反,在这段无人打扰的时间里,它凭借自身缓慢的粘聚特性,如同潮湿石壁上顽强生长的苔藓,已然在狭窄的空间褶皱内形成了一片如薄纱、如粘稠露珠般覆盖着的能量层。
此刻,它的色泽比初始更明显,介于一种乳白与淡绿之间的氤氲光彩。质感细腻,内里蕴藏着无数微不可察的能量粒子——剥离的空间纤维碎屑、微量黑玉结构磨损的灰烬、地球意志狂暴爆发后残留的惰性情绪尘埃……它们本应相互排斥,却在这片区域微妙的平衡场与苔藓能量的吸附特性下,维持着一种低效却顽强的共存。
就在这时。
那片刚被冰冷意志标记为“噪音”源头之一、编号为δ-3487的银蓝色青鸾碎片(一片中等大小、边缘锋利、曾经是某支高敏传感器阵列的残骸),在一次微小且随机的能量微流扰动下,改变了下坠轨迹,朝着这片苔藓能量层的边缘缓缓飘来。
十米……五米……一米……
在即将擦过苔藓区域边界那片被轻微压缩的空间皱褶时——
没有实质的碰撞。
没有能量的激烈反应。
只是那片薄纱般的白绿色能量最边缘区域,几根极其细微、如同绒毛般的能量束流,受到碎片携带的微弱电磁场(属于碎片材料本身和其被动防御力场的微弱残留)的牵引,自然地向上“飘扬”了一丝。
嗤…滋滋……
极其微弱的电火花在碎片锋利的金属边缘表面一闪而逝,细微得如同静电摩擦。
紧接着:
1. 碎片内部几处埋藏于材料表面之下的物理级传感器节点(用于监测自身应力损伤的),受到这微弱刺激,如同膝跳反射般,瞬间向碎片的内嵌逻辑核心(一个仅能处理碎片自身状态的最基础智能单元)发送了数百组冗余的振动和应力数据流。核心单元负载瞬间超出设定阈值5%。
2. 同时,那几根被碎片磁场牵引起的苔藓能量绒毛,在脱离了主体苔藓层的束缚后,反而如同被赋予了短暂自由的无根浮萍,混杂着自身细微的规则信息残留(包括一丝来自δ-3487碎片的物理位置信号),顺着牵引力量的惯性,竟然无声无息地……“吸附”在了碎片表面一道极其微小的材质熔接缝隙处!
这点吸附如同微生物附着在沉船铁锈上。无声无息,微不足道。
逻辑单元瞬间识别:自身物理结构稳定性参数波动。
原因分析:与惰性能量流浅表层物理接触。
危害:极低(材料强度远高于接触能量级)。
应对:维持最低功耗节能模式,持续记录自身位置坐标(含此事件时间戳)。
碎片冰冷的逻辑轻松处理了这一状况。它像一个无知觉的金属疙瘩,承载着这点微不足道的“白绿色污渍”,继续被空间的潮汐流推动着,渐渐远离了那片黯淡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