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第14章 周记主事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周记主事会(2 / 2)

众人恍然,是这个道理。但这样说的话,无论卖什么,岂不是都有这个情况?

周怀民点头:“正是,在原料、生产、贩卖三个环节,路上耗费的时间越短,运转的速度越快,我们的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那么我们的货投入到市场中去,就会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年邦弼问道:“什么是市场?”

“市场,简单的来说,是指货物交换的场所。再复杂一点,就是指货物从原料到贩卖整个上下游产业覆盖的区域。”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的高支棉布,我们从附近白窑村、铁炉堡、焦沟、八里沟等村民手里收购棉花和煤炭,那么我们的市场,就覆盖到了这些村庄。因为我们和村民产生了交换。我们把银子给了村民,村民把棉花和煤炭给了我们。”

“这些村民手里有了银子,又从我们手里买了煤球和煤炉或棉布,我们把煤球等给了他们,他们又把银子给了我们。”

禹允贞不解,问道:“那这样仿佛没有什么变化呢。”

周怀民笑道:“当然有,我们把棉花纺成了布,把煤炭加工成了煤球,我们自己烧制了煤炉。这个环节叫做加工。”

“举例来说,铁炉堡的煤炭比我们开采容易,他们每百斤煤卖二十文,但我们每百斤煤可以制作一百二十个煤球,每个煤球售价两文钱,我们一共可卖出二百四十文。煤业坊一个工人每天的工钱是五十文钱,他做一百二十个煤球,半天即可做完,也就是说成本为四十五文,先不说其他的,只这样算,净利为一百九十五文。”

年邦弼点了点头:“东家算的没错,就是这样,也就是说,我们从村民手里收煤,加工成煤球,再卖给村民,从村里手里获利了一百九十五文。”

黄素娥惊呼:“这么一算,比种地容易赚钱多了!那我们多卖给村民不就是了?”

周怀民摇了摇头,笑道:“不是这么算的,如此下去,很快就会出现一个现象,村民手里没钱了!但我们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你们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黄素娥道:“我不识字哈,不懂什么大道理,按这么说,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对于村民来说是坏事。”

张国栋道:“这让我想到一个成语:竭泽而渔。”

周怀民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如果不制止,村民难以生计,就会暴动,反而通过劫掠,来抢夺我们的钱。所以我们如果想赚更多的钱,就要先让村民手里挣到更多的钱。”

禹允贞问:“这是个什么说法?我们让村民挣更多的钱,意思是我们要赔进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