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就是背后有人捉刀代笔,沽名钓誉。
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个叫陈平安的少年,都已经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子…今年可会参加县试?”张县令又问道。
“回大人,据方夫子所言,陈平安已报名参加今年的县试。”李教谕答道。
“好。”王县令点了点头,端起茶杯,不再多言。
但李教谕知道,县尊大人这句话,分量不轻。
此事,无疑是让陈平安这个名字,在县衙高层,正式“挂了号”。
这消息,很快又通过各种渠道,传回了小河村,传到了方敬儒的耳中。
老先生听闻之后,心情可谓是百感交集。
既为弟子能得到县尊大人的关注而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
这可是天大的恩遇啊。
寻常读书人,一辈子都未必能有机会让县太爷记住自己的名字。
平安这孩子,尚未及冠,便已名闻县衙。
将来前途,当真不可限量。
但同时,巨大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县尊大人关注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县试,陈平安的表现将备受瞩目。
考得好,自然是锦上添花,前程似锦。
可万一…考得不好呢?
岂不是辜负了县尊大人的“期盼”,也让那些原本就质疑他的人看了笑话?
甚至,会不会有人认为,他之前的名声都是炒作出来的,从而迁怒于自己这个做老师的?
方先生越想越觉得责任重大,压力山大。
不行,必须得再好好叮嘱叮嘱平安。
于是,老先生又一次将陈平安叫到书房。
“平安。”这一次,方先生的表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肃,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先生,何事如此郑重?”陈平安见老师神色有异,也收起了平日里的随意。
方敬儒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平安,老夫刚刚得到消息。你…你的名字,还有你作的那些诗文,已经传到县尊大人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