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县试,终于在日暮的锣声中宣告结束。
贡院之内,疲惫不堪的考生们如蒙大赦,拖着沉重的步伐,陆续走出这片决定他们数年苦读成果的场地。
而那些承载着他们希望与汗水的试卷,则被衙役们小心翼翼地收拢起来。
每一份试卷的卷头,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都被仔细糊名,再盖上县衙的骑缝大印,以确保阅卷过程的公正。
随后,这些弥封好的试卷,便被成箱成担地送往县衙后堂专门开辟的阅卷处。
接下来的数日,这里将灯火通明,成为整个青溪县最受瞩目的地方。
阅卷处内,青溪县知县张明远端坐于上首,神情肃穆。
他的左右两侧,分别坐着县丞李大人、主管县学多年的老教谕孙夫子,以及两位特意从府城请来的,在当地文坛颇有声望的致仕老翰林——黄翰林和另一位姓吴的翰林。
这几位,便是本次县试的襄校官,负责初步批阅试卷,评定等第。
“诸位同僚。”张知县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众人,“本次县试,考生众多,其中不乏可造之材。阅卷之事,责任重大,关乎我青溪文风之继绝,人才之盛衰。还望诸位都能恪尽职守,秉公甄选,莫要因个人好恶而埋没良才,亦不可因疏忽大意而错放庸碌之辈。”
“明府大人训示的是,我等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众人齐声应道,神情皆是一凛。
随后,一叠叠糊名弥封的试卷,便被分发到了各位襄校官的手中。
整个阅卷处,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哗哗”声,以及笔尖在卷上圈点批注的轻微摩擦声。
县学的老教谕孙夫子,拿起一份经义卷,戴上老花镜,凑到油灯下仔细审阅。
他的批阅速度不快,但每一份卷子都看得极为认真。
遇到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的,便毫不犹豫地在卷末批下一个“丁”字。
遇到语句尚可、但见解平庸的,便给个“丙”或“乙下”。
偶尔看到几份文辞稍显精妙,论述亦有可取之处的,才会略微点头,酌情给出“乙上”或“甲下”的评级。
批阅了十数份卷子之后,孙夫子拿起新的一份。
目光刚刚落在卷面上,便不由得微微一怔。
这份卷子的字迹,虽然带着几分少年人的青涩,但下笔却沉稳有力,结构匀称,显然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再看其内容,正是那道“君子不器”的经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