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心惊的是朝珠的重量。《清史稿?舆服志》记载,皇太后朝珠重十六两,而这串朝珠称重时竟多出三钱 —— 正是砒霜的致死量。婉儿想起养心殿的景泰蓝香炉,想起瑾妃的胭脂盒,原来所有的毒计都暗合医理:香炉的曼陀罗让光绪帝心智混乱,胭脂的铅霜破坏造血功能,朝珠的砒霜丸则在近距离接触时缓慢释放毒素,如同无形的绞索,在二十年光阴里慢慢收紧。
展柜顶部的射灯突然闪烁,朝珠的影子在玻璃上晃成绞刑架的形状。婉儿摸向腕间的银镯,冰凉的并蒂莲纹硌着掌心,让她想起瑾妃临终前的话:"太后戴朝珠时总说 ' 念珠替皇上祈福 ',可臣妾看见珠子在她手腕上发暗,那是被毒浸透的颜色......"
"该给朝珠做碳十四检测了。" 修复师开始准备取样工具,婉儿却按住他的手,目光落在第三十六颗东珠的空心处 —— 那里除了砒霜丸,还藏着半根靛青丝,与绣鞋里的残片、佛珠的绢帛同色。这不是巧合,是慈禧在向所有知晓秘密的人示威:她的权术如朝珠的绳结般严密,任何试图解开的人,都会像肃顺般被绞死在白绫之下。
离开珍宝馆时,暮色已给紫禁城的飞檐镀上暗红。婉儿望着手中的检测报告,白绫纤维的鉴定结果让她想起军机处残档里的 "苹果脯" 密语 —— 原来从辛酉政变到戊申年的毒杀,慈禧始终在用同一根白绫编织权力网,绞死政敌,勒紧皇权,最终将光绪帝的生命也系在这根浸透砒霜的历史绞索上。
北风掠过东华门,传来类似电报机的滴答声。婉儿摸着腕间银镯,忽然听见身后展柜方向传来轻响 —— 不知是朝珠的珊瑚结自然开裂,还是某颗藏着砒霜的东珠,终于承受不住历史的重量,在百年后发出了第一声碎裂的叹息。她知道,这串看似华贵的朝珠,终将成为最致命的物证,让世人看见:在那些珠光宝气的璎珞之下,藏着的是怎样的绞刑白绫,怎样的砒霜毒丸,以及怎样的,用帝王血染红的权力念珠。
角楼的钟声在暮色中响起,惊飞了檐角的寒鸦。婉儿望着渐渐闭合的展柜门,朝珠的影子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像一串悬在历史深处的问号,等着后人用勇气与智慧,一颗一颗,慢慢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