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杨树生带着众多仆妇远远站在西小院的门口。
本来听着屋内安静,两位主子似是在聊些家常事。没想到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岁月静好的谈心就又变成了杨琬对杨羡的说教,渐渐动静大了起来,偶有几句传出院外。
“……今年犯太岁,必须亲自去白马寺上香……”
“每日上学有时间,怎么上香就没有?”
“……只隔一条街……都是借口……”
“……姐姐不要无理取闹……”
杨树生听见这些,估摸着这姐弟俩又因为求神拜佛一事争辩了起来。
可能是杨琬孀居之后闲得无聊,或是因为见过生死便有些迷信,日常最喜欢出门求神拜佛。
在汴京时家里人多事多,尤还尚可。
等来了洛阳,姐弟俩独自住着,省事的杨羡又日日不在家,她竟把洛阳附近大大小小的寺庙、庵堂跑了个遍。
谈起哪家的菩萨在哪一方面灵验,可谓是如数家珍。
杨羡起初还愿意陪她同去,可到后来每逢休沐都不得休息,就开始寻找各种借口推脱。
这次应当又是如此。
杨树生怕姐弟俩吵起来没完没了,忙朗声禀告道,“郎君,厨下已经备好饭食,您看是送到大娘子这里,还是送到正厅去?”
杨羡立刻如蒙大赦,打开房门吩咐道,“姐姐舟车劳顿一定也累了,早点吃完早休息,还是分开吃的好。”
杨琬怎能轻易放他走,也吩咐道,“就送来这里一起吃!”
杨树生左看右看,只见杨琬满脸笑意、杨羡虽无奈却也没有生气的模样,知道姐弟俩是在斗嘴玩儿,便吩咐将饭食送到西小院,一起送来的还有个朴素的食盒。
“这是谁送来的?”杨琬问道。杨家的东西大多华丽,极少有如此色彩单调的东西。
千盛将食盒打开,捧出一个小巧的砂锅放在杨羡面前,回禀道,
“这是郦娘子送来的牛骨汤,说里面加了太子参、莲子、通心草、茯苓,健脾养胃还能补身体。”
原本郦娘子是打算日日过来盯着杨羡静养,同时照料他的一日三餐、饮食起居。
可惜伤者本人不听话,除了头一日还老老实实的窝在家里,第二日又忙不迭地去了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