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商业嫩芽的破土时刻
第一章 老照片里的商业基因
六月的蝉鸣穿透苏氏集团总部的落地窗,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织成一层薄纱。长桌两侧坐满了苏家年轻一辈,红木桌面上摊开的不仅是烫金的会议议程,还有一叠泛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苏明远站在投影幕布前,指尖划过一张泛黄的黑白合影——1980年代的街巷里,几个年轻人正汗流浃背地搬运布料,背景是"苏氏布行"斑驳的木质招牌。
"这是你们曾祖父苏承宗创业的第三年,"苏明远的声音带着厚重的历史感,"当时他用全部积蓄租下这个不足二十平米的铺面,为了拿到上海纺织厂的一批尾货,在厂长办公室外蹲了三天三夜。"照片里的苏承宗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眼神却像淬火的钢,这种锋芒在苏晓的记忆里时隐时现——她从小在祖父书房看到的那尊"天道酬勤"铜匾,似乎就凝结着这种力量。
坐在第三排的苏晓轻轻摩挲着面前的资料册。作为苏明远的独女,她对这些家族故事并不陌生,但此刻以"商业传承学员"的身份重新审视,那些模糊的碎片突然有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当大伯苏明辉展开一张企业战略演进图,讲解2008年金融危机时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逆势扩张时,苏晓的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忽然在"渠道下沉"策略旁画了个问号——这个当年被视为激进的决策,与如今互联网电商的下沉市场逻辑,是否存在某种基因上的相似性?
"所以你们看,"苏明辉合上文件夹,目光扫过全场,"苏氏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运气,是三代人对'变与不变'的把握。不变的是对产品品质的执念,变的是适应时代的商业模式。"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稀疏的附和声,多数年轻成员还沉浸在历史叙事的震撼中,唯有苏晓的目光停留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那些代表海外办事处的红色图钉,在她脑海里正逐渐连成一张动态的贸易网络。
第二章 咖啡杯里的市场洞察
午休时分,苏晓没有像其他堂兄妹那样聚在茶水间讨论刚才的课程,而是端着咖啡走到露台。手机屏幕上跳出的财经新闻推送——"Z世代消费偏好报告:体验式消费占比超65%"——让她想起上午提到的那个家居布艺新项目。按照传统规划,这个项目将主打高端定制市场,目标客群锁定40-55岁高净值人群,但苏晓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她翻开自己的手账本,里面贴着上周在大学城做的随机访谈记录:几个艺术系女生抱怨,市场上的窗帘布艺要么老气横秋,要么价格离谱,她们更愿意为"可DIY更换的模块化帘头"买单。当时她只是出于兴趣记录,此刻却突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大伯所说的"时代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