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组组长老王揉着眼睛递过一份代码文档:"晓姐,智能派单系统的压力测试通过了,但有个难点——如何让系统自动识别'紧急需求'?比如孕妇家里的水管爆裂,和普通家庭的灯泡坏掉,优先级怎么区分?"
苏晓拿起桌上的孕妇手册翻到某一页:"我查过资料,孕妇突然接触冷水可能诱发宫缩。所以在系统里设置关键词库,只要订单描述中出现'孕妇''老人''婴幼儿',或者地址是'医院家属楼''养老院',就自动提升为红色紧急订单,响应时间压缩到8分钟以内。"她的语气不容置疑,仿佛在部署一场战役。
最棘手的是服务标准的制定。苏晓带着团队做了27次模拟服务:陈阳扮演脾气暴躁的出租车司机,林小薇假装视力不好的退休教师,小雨则把自己锁在"模拟独居老人"的房间里。在第19次演练时,苏晓突然叫停:"停!刚才保洁员递清洁工具时,手指碰到了客户的水杯。这在服务标准里属于三级失误。"
她拿出一张表格:"我们要制定《服务细节百项标准》,精确到每个动作。比如递物品时,手要保持在客户视线下方15厘米处,掌心向上;离开客户家前,必须检查三遍水电开关,并用手机拍摄视频存档。"当晨光透过百叶窗照在表格上时,"15厘米服务准则"几个字被阳光镀上了金边。
三、针尖对麦芒的较量
第一场硬仗在红叶小区打响。永昌集团得知苏晓团队要在这里做服务试点,立刻推出"社区服务月"活动,打出"本地企业更懂你"的标语,甚至在小区门口搭起舞台请秧歌队表演。
"他们这是在用传统打法压制我们。"陈阳看着窗外喧天的锣鼓,手里攥着刚打印的客户需求统计表,"晓姐,刚才有位业主说,永昌的工作人员为了推销年卡,硬塞了三张宣传单到她的邮箱,把水电费通知单都挤掉了。"
苏晓正在检查智能派单手环的定位系统,头也不抬地说:"告诉所有服务人员,今天上门时带两件东西:邮箱清理工具,和一份手写的《服务承诺卡》。"她举起一张淡蓝色的卡片,上面用毛笔写着:"您的邮箱容量,我们也在乎。"
下午三点,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位姓刘的阿姨怒气冲冲地找到永昌的临时服务点:"你们说上门服务免费,怎么又要收鞋套钱?"原来永昌为了压缩成本,临时招聘的兼职人员根本没经过培训,把公司规定的"免费提供鞋套"说成了"收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