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煊一行人乘车离开晋地前往相邻的豫省他们此行的第一站就是龙门石窟。豫省作为文化大省,作为中原文化兴盛的代表之一在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豫省的文化资源底蕴丰厚,每年这里都是文化的输出大省。
从晋地出发到到达洛阳市耗时将近一天。车队到达洛阳时候,第1件事是在附近补给包下附近的酒店休息。这一晚他们在当地用过美食后各自回房,早早睡下,继续体力开始他们心仪的旅行。
是上午7:00一行人在酒店楼下大堂集合乘车去往附近的美食街用早餐,这次他们在酒店包下了三天两晚。部分车辆留在酒店的停车场只有小部分的护卫保镖跟随。上午9:00一行人准时到达龙门石窟景区门口验过门票后步行进入景区。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国内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有众多精美的佛像雕刻,最大的卢舍那大佛高 17.14 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历史上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