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还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地方官若辖区内发生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条款如同给国人戴上了精神枷锁,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友人的信中叹息:"此后民气益沮,国将不国。"(《刘坤一遗集》)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签约仪式在西班牙使馆举行。李鸿章穿着朝服,由两名侍卫搀扶着走进大厅,各国公使端坐两侧,目光如刀。庆亲王奕匡的手抖得握不住笔,李鸿章轻声说:"王爷莫慌,天下骂名,我一人担之。"(《清史稿·李鸿章传》)
当他在条约上签下"李鸿章"三个字时,笔尖在纸上停留了许久。这一幕被法国记者拍下,照片后来刊登在《小巴黎人报》上,配文写道:"一个帝国的葬礼。"
签约后,俄国公使格尔思单独找到李鸿章,提出要签订《中俄密约》,企图攫取东北的铁路权和采矿权。李鸿章此时已油尽灯枯,只是闭目摇头。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此生所签条约,以此为最辱,不觉涕下。"(《李鸿章未刊日记》)
消息传回西安行在,慈禧正忙着准备回銮,得知条约签订竟长舒一口气:"总算平安了。"(《德龄公主回忆录》)而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听到"赔款4.5亿两"的消息时,砸碎了案上的玉如意,哭喊着:"如此下去,朕何面目见祖宗!"(《光绪朝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