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70章 清末新政废科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章 清末新政废科举(2 / 2)

张之洞捻着胡须沉吟。作为科举出身的探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项制度的弊病。早在1903年,他就与张百熙联名上奏《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提出"十年三科内递减科举中额",如今却觉得"递减"太慢。"去年顺天乡试,一万考生中,能答出'五洲形势'者不足百人。"他叹了口气,"若再犹豫,恐误国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争论传到颐和园,慈禧正对着铜镜试戴新制的翡翠簪。当李莲英念到"袁世凯请废科举"时,她摘下簪子掷在妆台:"我当年就是靠选秀入宫,这些读书人若没了科举,会不会生乱?"但荣禄临终前的遗言犹在耳畔:"欲救危局,必破旧制。"加上各省督抚纷纷来电支持废科举——湖广总督端方说"学堂兴则人才出",两江总督周馥称"科举存则民心散",她终于点头:"就依张之洞所奏。"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六位督抚联名上奏《请废科举折》,言辞恳切:"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光绪朝东华录》)通俗来说就是:科举一天不停止,读书人就都存有侥幸考中的心思,从而分散他们专心钻研实学的志向。民间更是相互观望,私人设立学堂的非常少,又绝不是国家财力所能普及的,学堂绝对没有大兴的希望。

八月初四的谕旨一下,最先沸腾的是新式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们扯下"学而优则仕"的匾额,换上"实业救国"的横幅,校长唐文治站在台阶上高呼:"今日起,我辈所学,不再为功名,而为强国!"(《南洋公学校史》)北京京师大学堂里,留着辫子的学生与剪了发的教习击掌相庆,有人把八股文范文扔进厕所,引来保守派教习的怒斥,却被学生们用"民权"理论驳得哑口无言。

河北保定的私塾先生王锡彤在日记中写道:"晨起闻废科举之诏,邻人聚议,有哭者,有骂者,有茫然不知所措者。吾家耕读传家,今后子弟当何去何从?"(《抑斋自述》)在浙江绍兴,鲁迅正在矿路学堂读书,他后来在《呐喊》中回忆:"那时我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榜文,三榜以后,便到报房去看新出的《申报》,上面有一行小字:'学堂一律照旧开办,科举永停。'这消息,使我愤怒而且悲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