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73章 同盟会兴革命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章 同盟会兴革命潮(1 / 2)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东京赤坂区黑龙会所内,七十多位来自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志士围坐在榻榻米上,孙中山站在壁龛前,手中的折扇重重敲在案上:"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他的广东口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当念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时,全场齐声应和,木屐踏击地板的声响仿佛擂动的战鼓——中国同盟会在此刻宣告成立,晚清的革命浪潮从此有了统一的旗手。

光绪三十一年春(1905年),孙中山在横滨码头登岸,前来迎接的黄兴握着他的手说:"先生振臂一呼,天下英雄必闻风而至。"(《黄兴年谱》)此时的东京,聚集着上万名中国留学生,他们中既有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更有渴望革命的激进青年。

第一次集会选在富士见楼,孙中山登台演讲时,台下挤得水泄不通。他指着窗外的樱花说:"日本变法三十年而强,中国不变法则亡。然清廷之法,实亡中国之法,故必颠覆之,方能图存。"(《孙中山年谱长编》)话音刚落,后排突然有人高呼:"孙先生若举事,吾辈愿效死力!"说话都是华兴会领袖宋教仁。

整合各革命团体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光复会的章太炎主张"排满复汉",对"平均地权"颇有异议;部分兴中会成员则担心"合并后权力分散"。孙中山在黑龙会的密谈中耐心解释:"革命非仅排满,更在建立共和。地权不均,民生难安,共和亦难久存。"(《宋教仁日记》)直到七月二十日,各团体代表终于达成共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确立了"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同盟会成立当天,会员们在盟约上按指印时,陈天华突然站起,将自己撰写的《猛回头》手稿放在桌上:"此乃吾之绝笔,愿与诸君共勉!"这位以笔为枪的革命家,因反对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不久后便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遗书里写道:"唯有牺牲可唤醒国人。"(《陈天华集》)他的死激起轩然大波,数千留学生罢课抗议,更多人因此投身同盟会,连原本主张改良的梁启超都感叹:"革命党之势,一日千里。"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成了革命思想传播的号角。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第一期《民报》问世,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系统阐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统治;民权主义要"创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解决社会问题。(《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通俗来说就是:用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用政治革命建立共和政府,用社会革命解决土地问题,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中国的复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