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73章 同盟会兴革命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章 同盟会兴革命潮(2 / 2)

《民报》与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论战。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能行共和",主张"君主立宪";汪精卫在《民报》上针锋相对:"民权者,天赋之权,岂因民智未开而可夺?"(《汪精卫文集》)这场论战席卷了海内外华人社群,新加坡的《中兴日报》、旧金山的《大同日报》纷纷转载,连偏远州县的学堂里,学生们都偷偷传阅剪报,"共和民权"成了最时髦的词汇。

孙中山则奔波于世界各地,为革命募集资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在吉隆坡华侨会馆演讲时,指着台下的橡胶园主说:"诸君在海外经商,受尽洋人欺凌,皆因祖国不强。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诸君回国投资,必能扬眉吐气。"(《孙中山南洋演讲集》)华侨们深受触动,当场认捐数万元。仅1905至1907年,同盟会便从海外募集到二十多万银元,为武装起义提供了关键资金。

在国内,同盟会员们深入新军、会党,秘密发展组织。安徽的徐锡麟在巡警学堂担任监督,借机培养革命骨干;四川的熊克武在泸州设立"酒肆",作为联络据点;湖南的焦达峰则加入哥老会,成为"龙头大哥"。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盟会已在国内十八省建立分会,会员达数万人,连张之洞的门生吴禄贞都暗中加入,在新军第六镇中发展势力。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萍浏醴起义打响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枪。湖南浏阳的会党首领龚春台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名义发布檄文,宣称"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萍浏醴起义史料》)。起义军十几天内发展到三万人,一度攻占萍乡煤矿,却因缺乏统一指挥、装备落后,最终被清军镇压,刘道一、蔡绍南等志士牺牲。

孙中山在河内得知消息,既痛惜又振奋:"此次起义虽败,然革命思想已深入民心。"(《孙中山年谱》)他随即策划了一系列西南边境起义:1907年5月的潮州黄冈起义,7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州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在镇南关之役中,孙中山亲赴前线,在战壕里为伤员包扎,还亲手发炮轰击清军阵地,事后笑着说:"吾亦能为战士矣。"(《黄兴回忆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