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战国,关下铁匠铺的炉火正旺,老匠人抡着锤,火星溅在青石板上,噼啪作响。墙角坐着个穿粗布褐衣的少年,正盯着砧上的铁块发愣——那铁烧得通红,却总也打不成剑的形状。
“小子,看好了!” 老匠人猛地将铁块浸入冷水,“滋啦”一声白雾腾起,“这铁性烈,得用‘柔水’克它。当年老君爷炼剑,用的可是天河之水呢!”
少年抬头:“老君爷?就是写《道德经》的李耳先生?他也打铁?”
老匠人直起腰,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光映着他满脸皱纹:“你当他只懂‘道可道,非常道’?那你就错了。这天下铁匠,都要尊称他为祖师爷呢。”
李耳的故事,要从函谷关守吏尹喜说起。
那年尹喜夜观天象,见东方有紫炁西来,知有圣人将至。果不其然,三日后,一位白发老者骑青牛过关,正是辞去周室史官之职的李耳。尹喜苦留不得,恳请老者留下真言,于是便有了那部影响华夏千年的《道德经》。
但铁匠们辈辈流传的,是他过关前的故事。
传说李耳在周都洛阳时,不仅掌管典籍,更常往城郊的冶铁坊去。彼时铁器初兴,总难脱“脆、钝、易锈”三病——农人用的铁犁,耕不了半亩地便崩了刃;士兵的铁剑,交锋时常会断成两截。
一日,冶铁坊的工匠正为周天子铸鼎,铜水混杂铁矿,炼出的鼎身布满气孔,眼看就要被问罪。李耳路过,见炉膛火光忽明忽暗,便说:“火候如心性,躁则刚,缓则柔,不躁不缓,方得其中。”
他取来三块煤,分三次添入炉中,又让人将风箱改作双囊,一拉一推,风力比从前强了三倍。“风为气,煤为魄,气足魄满,铁自生津。” 果然,鼎身出炉时,青光湛然,再无气孔。
工匠们惊其为天人,追问其法。李耳指了指炉中翻滚的铁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话后来成了铁匠行的口诀——风箱如天地,炉膛如虚空,推拉之间,方能炼出好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