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尊范蠡为文财神,核心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商道智慧”,二是他的“济世情怀”。
先说商道智慧。《史记》载范蠡经商“择地而居,与时逐利”——他先是在齐国海边煮盐晒粮,靠“薄利多销”积累财富;后又迁到陶地,因陶地“天下之中,诸侯四通”,便做起转运贸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他还总结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经商哲理,即提前预判市场需求,这在民间被称为“陶朱公商训”。明清时,江南商人几乎人手一本《陶朱公致富奇书》,书里记载的“务完物、无息币”(注重货物质量,让资金流转)等原则,至今仍是商业准则。民间认为,供奉范蠡,是“教你如何正当赚钱”,这正是文财神“以智慧治财”的核心功能。
再说济世情怀。范蠡“三散财”的事迹,在《越绝书》中亦有记载:他第一次散财,是将齐国赚的钱分给邻里乡亲;第二次是在陶地,见当地百姓困苦,便捐钱修水利、建学堂;第三次则是资助越国的贫苦农户,帮他们购置农具。民间对“财神”的期待,从来不是“只让自己有钱”,而是“有钱后能惠及他人”。范蠡“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理念,恰好契合了这种期待——他证明“赚钱不是为了独富,而是为了济世”,这种格局,让他超越了普通的“财神”,成了“有心怀天下万民的文财神”。正是这种“以智慧授商道,以情怀济民生”的形象,让范蠡稳稳坐上文财神的位置,与比干一道,构成“一文主公正,一文主经营”的文财神体系。
比起文财神的“文治”,武财神的核心是“武卫”——以武力驱邪、以忠义护财。而关羽能成为武财神之首,源于他在典籍与传说中,早已被塑造成“忠义无双、武力超群”的守护神形象。
最先为关羽奠定“忠义”底色的,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他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兵败被曹操生擒后,虽受厚待,却仍“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麾下。而《三国演义》则将这种“忠义”推向极致,添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让关羽从历史人物,变成了“忠义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