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31章 文武财神的传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文武财神的传说(1 / 2)

人间每逢岁末,家家户户便会悬起财神画像——案上供着的文财神,或素衣持笏,或青衫握筹;门侧立着的武财神,或红脸提刀,或黑面骑虎。这四位被亿万人供奉的财神,并非凭空选出,而是源于典籍记载的品格、民间传说的印证,恰好契合了世人对“财运”的两种期盼:文财神以品德智慧“治财”,护财运公正、商道清明;武财神以武力忠义“卫财”,驱邪祟之扰、保财路安稳。文财神是指比干、范蠡,武财神则为关羽、赵公明,这四位之所以被称为文武财神,有一番精彩的故事流传。

比干,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中“比干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的记载。这位殷商少师,以死谏的忠直,在正史中刻下“忠臣”的烙印;而《封神演义》则在此基础上,为他添了关键一笔——比干被挖心后,因姜子牙的灵丹护住魂魄,竟未立刻身死,只是失了“心”这一藏私念、生偏爱的脏器。

正是“无心”这一特质,成了比干被尊为文财神的最大缘由。民间对“财运”的第一重渴望,便是“公正”——怕奸商囤货居奇,怕贪官克扣民财,怕自己劳而无获。而比干失心后,没了私心杂念,既不会偏袒权贵,也不会纵容奸猾,恰如《封神演义》中描述的“心去之后,成了无心之人,凡事只凭公断,不徇私情”。

这种“公正”,在民间传说里逐渐与“财运”绑定。北宋汴京的《岁时广记》曾载,当时商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开店铺必挂比干画像,画中比干“素衣正冠,手持‘公正’玉牌”,寓意“请财神断邪利,保我童叟无欺”。有传说称,汴京城曾有粮商暗中掺沙,夜里便梦到比干前来,玉牌一亮,粮袋里的沙子尽数漏出,粮商醒来后连忙将掺沙的粮食收回,换了新粮,生意才逐渐好转。

更关键的是,比干全凭品德与公心。他以“无心则公”的特质,为世人划定“何为正道财运”——不赚黑心钱、不夺他人利、不贪无义财。久而久之,民间便将比干推为文财神之首,盼他以无私之心,护佑自己的财运“来路正、去路明”。

若说比干的文财神身份,源于“公正之德”,那范蠡的入选,则全靠“经营之智”——他是正史中少有的“既能安邦,又能富家”的奇才,其经商之道,至今仍是民间推崇的“财富宝典”。

《史记·货殖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范蠡的生平:他先为越国大夫,助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雪耻;功成之后,却看透“鸟尽弓藏”的道理,携西施泛舟五湖,归隐民间。此后他三次经商,皆成巨富,又三次将财产散给贫邻,自号“陶朱公”。这种“三聚三散”的经历,让他在民间心中,不再是单纯的谋士,而是“懂赚钱、更懂散财”的商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