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荡春秋,兵法一部镇九州。
吴宫教战斩妃胆,柏举扬威破楚侯。
若问兵家谁为祖,穹窿山下仰风流。
今天讲一段春秋末期、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位凭一部兵书定乾坤、靠三千锐士破强楚的铁血战神——“兵圣”孙武的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末。那时候的华夏大地,是“诸侯并立,争霸不休”的春秋乱世。周天子早没了当年的威风,就像个摆设似的,底下的诸侯国你打我、我揍你,都想当“霸主”,说了算!
要说这时候最强大的诸侯国,当属南边的楚国。楚国有多厉害?史书上写着“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楚国国君仗着家底厚,向来眼高于顶,把周边的小国欺负得够呛,连中原的晋国都得让他三分。可“强中自有强中手,暗处藏着打虎人”,就在楚国东边,长江下游有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国,正憋着一股劲儿要跟楚国叫板——这就是吴国!
吴国为啥敢跟楚国叫板?这里头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吴王阖闾,另一个是从楚国逃过来的伍子胥。咱先说说伍子胥,这主儿跟楚国有血海深仇——他爹伍奢、哥伍尚都被楚平王给杀了,他自己是九死一生才逃到吴国,心里就一个念头:报仇!可报仇得有本事啊,吴国当时虽说是个诸侯国,但兵力、地盘都比不上楚国,伍子胥就琢磨:“要破楚国,得有个懂兵法、会打仗的高人来帮着练兵!”
找谁呢?伍子胥这就想起一个人来——此人姓孙,名武,字长卿,原本是齐国人。当时齐国的贵族们为了争权,打得头破血流,孙武家是田氏旁支,怕被卷进去,索性带着家眷,揣着自己写的几卷竹简,一路南下,隐居到了吴国的姑苏城郊,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一带。
这孙武在吴国隐居的时候,天天也不闲着,要么在田间地头干活,要么就坐在穹窿山脚下的大树底下,对着那几卷竹简琢磨。您可别小看这几卷竹简,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被兵家奉为“圣经”的《孙子兵法》!
伍子胥跟孙武早就认识,当年孙武刚到吴国的时候,伍子胥就跟他聊过几次,一听说他在写兵法,还跟他探讨过几次行军打仗的事情。伍子胥越聊越佩服:“这位孙先生,简直是天生的将才!要是能让他来辅佐吴王,破楚报仇就有戏了!”
于是,伍子胥就开始在吴王阖闾面前举荐孙武。第一次举荐,阖闾听完了,捋着胡子琢磨:“孙武?没听说过啊,一个齐国来的隐士,能有多大本事?”没答应。第二次、第三次……一直举荐到第七次,阖闾总算被伍子胥的执着打动了,说了句:“行吧,既然伍大夫你这么看重他,就让他来见见寡人,寡人倒要看看,他到底有啥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