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乱春秋,荀家有将掌戈矛。
邲地一败心不馁,灭了潞国镇北州。
治军严谨留名姓,功过分明载史流。
今日细说林父事,听我慢慢道从头。
话说春秋中期,周天子成了摆样子的“牌位”,诸侯们你争我夺,都想当那“霸主”,说了算数。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晋国和楚国——晋国占着山西、河南一带,打晋文公起就靠着“退避三舍”的信义、城濮之战的威风,稳坐霸主宝座几十年;楚国则盘踞长江中游,楚庄王继位后“一鸣惊人”,吞了周边小国,又盯着中原这块肥肉,总想把晋国拉下马。这时候的晋国,刚传到晋景公手里没几年,荀林父,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荀林父出身晋国荀氏,这荀氏可不是普通人家——祖上是周文王的后代,是晋国顶梁柱级的贵族,家里世代带兵打仗、当官理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事世家”“官宦门第”。林父打小就跟着族里的长辈学骑马、练射箭,读的是《军志》《司马法》,听的是先祖们打仗的故事。那时候的贵族子弟,要么“执干戈以卫社稷”,要么“居庙堂以安百姓”,荀林父总跟家里的老仆说:“将来我要像先君文公手下的狐偃、先轸那样,领着晋军打胜仗,让晋国的旗子插遍中原!”
他这志向可不是空话。晋文公还在的时候,荀林父刚二十出头,就进了军队,从最基础的“御戎”做起——也就是给将领驾车。别小瞧这驾车的活儿,春秋时打仗主要靠战车,一辆战车配三个人:驾车的、持戈的、射箭的,驾车的得眼疾手快,既要速度快,又要能躲得开敌人的戈矛弓箭,还得懂阵型,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就这么干了两年,晋文公看这小伙子踏实又机灵,就把他调到了“右军”,从驾车的变成了持戈作战的士兵。没成想,这一调还调出了本事——城濮之战后,晋国偶尔会跟周边的小国或狄人部落冲突,荀林父每次都冲在前面,有一回跟翟人打仗,对方一个大个子举着戈朝他扎过来,他侧身躲开,反手一戈就把对方的戈挑飞,再补一刀,直接把那翟人掀下战车。战后论功行赏,将领特意把他的名字报给晋文公,晋文公赏了他一把青铜剑,还夸了句:“荀氏有子,将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