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6章 虽败能补荀林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虽败能补荀林父(2 / 2)

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一代代传下来,荀林父也一步步升迁。他从士兵升到“什长”(管十个人),再到“百夫长”(管一百人),后来又成了“军尉”,负责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这期间,他没少跟狄人打交道——晋国北边全是狄人部落,这些部落骑马射箭厉害,经常抢晋国的粮食、牛羊,有时候还敢攻打边境城池。荀林父在边境待了好几年,摸透了狄人的习性:狄人打仗没章法,全靠一股冲劲,赢了就抢,输了就跑。

有一回,狄人部落“白狄”抢了晋国边境的“狐厨”城,杀了几个守军。晋灵公派荀林父带三百战车去平乱。荀林父到了狐厨城,没急着打仗,先派人去白狄部落传话:“你们抢了我们的粮食,杀了我们的人,这事儿不对;但我们也知道,今年你们那边闹旱灾,没饭吃。只要你们把抢的东西还回来,赔罪道歉,我们可以给你们一批粮食,以后互不侵扰。”白狄首领本来就怕晋国大军,听荀林父这么说,赶紧答应了。就这么着,没打仗,就解决了边境问题。晋灵公知道后,特意把荀林父调回都城,升他为“上军佐”,成了晋国六卿之一——这六卿可是晋国最高级的官员,管着军政大权,荀林父这时候真正进入了晋国的权力核心。

到了晋景公继位那年,晋国的中军将(也就是六卿之首,执掌全军大权)病逝了。晋景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谁来接任,有人推荐先氏的先縠,说先縠勇猛;有人推荐赵氏的赵朔,说赵朔是名门之后。这时候,上卿士会站出来说:“荀林父在边境多年,懂军事,知民心,而且做事稳重,不会冒进。如今咱们需要的是能稳住局面的将领。”晋景公也记得荀林父在边境的功劳,就拍了板:“就依士会之言,任荀林父为中军将,执掌晋军!”

消息传到荀林父家里,他皱着眉头跟家人说:“如今楚庄王势头正盛,郑国、陈国这些小国又摇摆不定,晋国朝堂上又有不少人不服气,这中军将不好当啊!”话是这么说,他还是接了印信——既然国君信任,他就得扛起这份责任。这年秋天,荀林父正式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队:把边境的老兵调回都城训练新兵,把纪律松散的部队重新编伍,还制定了“行军令”“交战令”,规定什么时候吹号进军、什么时候敲鼓收兵,谁要是违抗命令,不管出身多高贵,都要按军法处置。

这荀林父刚当上中军将,还没等他把军队整顿利索,南边就传来了消息——楚国派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快扛不住了,派人来晋国求援。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楚国国君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围攻郑国都城新郑。这郑国夹在晋楚之间,向来是“墙头草”,前几年还跟晋国结盟,这时候楚国打过来,郑国国君郑襄公一开始还硬撑,可楚军围着新郑打了三个月,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士兵也死伤不少,郑襄公没办法,只好光着膀子、牵着羊,出城向楚庄王投降,还答应以后听楚国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