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坤躬身道:“正是!那些画报用的是粗纸,印着插秧、织布的图,配着‘春种一粒粟’的歌谣,连不识字的老农都能看懂。”
“这就对了。”赵姬走到殿中,声音清亮,“既然百姓爱看图画歌谣,何不将政令也这般印出来?每日一张,上面印着朝廷新事——比如盐铁价目、郡县任免、农事提醒,配上简单的图画,让识字的人念给不识字的听,岂不比贴告示管用?”
李斯眼睛一亮:“太后的意思是……像编《仓颉篇》那样,把政令编成册子?”
“不是册子,是‘报’。”赵姬从袖中取出一张裁好的麻纸,用炭笔在上面画了个方框,“每日一张,篇幅不用长,分几栏:‘朝廷要务’写政令,‘郡县奇闻’记各地好事,‘农桑时令’提醒耕种,‘工匠新技’说些新奇物件。就叫‘大秦日报’,每日卯时印刷,午时前送到各郡市集,一文钱一张,百姓买得起,看得懂。”
蒙恬抚掌道:“妙啊!若是上面印着军需采买的规矩,士卒家属便知粮草如何分发;印着军功奖赏的例子,将士们也更有干劲!”
冯劫却有些疑虑:“太后,这日报若是印错了政令,岂不是误事?再说,每日印刷,需多少工匠纸张?怕是耗费不小。”
“耗费?”赵姬笑着摇头,“用最粗的草纸印刷,成本极低。至于对错,可让博士宫专设‘校订处’,韩非爱卿掌律法,李斯爱卿掌文书,每日卯时前审定当日内容,绝错不了。”她看向嬴政,“况且,百姓知政令、明事理,少了谣言滋生,省下的安抚费,怕是比印刷费多得多。”
嬴政已明白过来,龙袍的金线在晨光中流转:“阿母这主意,比编歌谣更周全!每日一张,既能传政令,又能让百姓知朝廷动向,实为凝聚民心的良策。”他转向群臣,“李斯,你即刻调派善书善画的吏员,成立‘大秦日报社’,隶属少府;韩非,校订之事便交你,务必字字准确;蒙恬,派驿卒协助送报,确保各郡及时收到。”
“臣等遵旨!”
公孙衍忽然出列:“陛下,太后,若是日报上能登些民间难事,让朝廷知晓,岂不是更好?比如某地遭了灾,或是有冤案,百姓无处说,可托人写在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