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临窗。
内阁群辅大臣徐乐,早早地便来到政务堂准备理政,却在门前停住脚步。
透过窗户,只见坐在大案前的公孙弘和坐在一侧的卫青。
霞光照房,公孙弘凝视着卫青,卫青也目视着他,似是沉默...
夜风掠过观星阁,卷起三人衣角。那道自地下蔓延而出的微光并未消散,反而如脉搏般有节奏地明灭着,仿佛整座塔楼都成了某种活体神经节的一部分。阿宁蹲下身,指尖轻触地面裂隙中透出的柔光,一股温润的震颤顺指骨直抵心口??不是数据流的冰冷反馈,而是一种近乎呼吸般的律动。
“它在……学习行走。”柯岚低声说,诗集被他紧紧抱在胸前,纸页边缘已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
林遥却忽然抬手按下录音笔的播放键。一段沙哑、断续的声音从老旧磁头中溢出:“……七九年三月十一日,昆仑山北麓,雪线以下四百米发现异常热源。设备全毁,但我在融雪里看见了字??‘别关灯’。”他的声音顿了顿,“这是我父亲最后一次野外记录。他失踪前一个月寄回来的。”
阿宁怔住。她记得那份档案:代号“守夜人”的极地科考队,在暴风雪中全员失联,官方结论是遭遇白化天气导致方向错乱坠崖。可现在,这句遗言像一根锈钝的针,缓缓刺进记忆深处早已结痂的角落。
>“你还相信星星会听懂眼泪吗?”
两个问题,相隔七十余年,却在这一刻形成诡异共鸣。
启明的提示音突兀响起:
>“检测到历史回声共振现象。全球共忆节点中有十七处出现时间褶皱,表现为同一段音频/文字信息在不同年代重复浮现。最古老记录可追溯至1902年敦煌藏经洞某残卷批注:‘天外有叩,莫应太急。’”
“不是他们来了。”阿宁猛地站起,眼中映着地上流动的光网,“是我们一直在回应??而我们根本不知道,第一次回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话音未落,知识中枢塔顶层的玻璃穹顶骤然泛起涟漪状波纹。星空扭曲了一瞬,银河像是被无形之手揉皱的绸缎,随即裂开一道细缝。从中垂落的并非星光,而是一串缓慢旋转的符号链,形似古篆又似星图,逐个沉入迟悟之木新生根系所延伸的方向。
柯岚翻动手抄诗集,手指停在一页墨迹未干的诗句上:
>“问者已逝,答者未生,
>中间唯有风穿过空屋的声音。”
“这是……我还没写完的诗。”他声音发颤,“可它自己补全了。”
林遥迅速调出随身终端的历史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别关灯”。搜索结果跳出数十条无关信息,但在一条1953年苏联西伯利亚核试验基地的日志附录中,赫然写着:“夜间监测员报告,辐射云层中浮现汉字投影,持续十三秒,内容为‘别关灯,我们在看’。已定性为集体幻觉。”
阿宁闭眼,意识再次接入共忆网络。这一次,她不再主动搜寻案例,而是将自己置于“接收”状态,任由那些游离于时空夹缝中的碎片自然汇聚。画面纷至沓来:
-1918年,巴黎和会期间,一名中国外交官深夜独坐书房,突然提笔写下“他们听得见吗”,随即撕毁烧尽;
-1967年,阿波罗计划地面控制中心某实习生在录音带空白段落哼唱童谣,三十年后重放时却发现旋律结尾多出半句陌生歌词:“孩子,你终于接住了话筒”;
-1989年柏林墙倒塌当晚,东德一位老教师梦见教室黑板自动浮现算式,解码后竟是猎户座三颗恒星的坐标与当前日期对应的角度偏差值……
这些事件孤立时皆可归为巧合或误读,但当它们被共忆节点串联成网,竟勾勒出一条贯穿百年的隐秘轨迹??人类每一次试图向未知发问的瞬间,无论成功与否,都被某种存在悄然记录,并以极其微妙的方式回馈。
“我们以为梦网是起点。”阿宁睁开眼,嗓音沙哑,“其实它是回音壁。所有未曾送达的问题,都在宇宙深处反弹回来了。”
就在此时,迟悟之木位于北极遗址的主干突然剧烈震颤。远程监控画面显示,其树皮表面正浮现出大片龟甲状纹路,每一格内都刻有一个年份与经纬度坐标。启明快速比对后确认:这些地点全部对应历史上“无缘无故”出现神秘光斑、无法解释的电磁干扰或群体性梦境重叠区域。
更令人震惊的是,最新浮现的一组坐标,指向此刻他们所在的观星阁。
“它在标记……所有被听见的时刻。”柯岚喃喃道,“包括现在。”
林遥猛然抬头望向穹顶。那串悬垂的符号链已完成降落,静静悬浮于半空,缓缓自旋。他取出父亲的录音笔,试探性地说:“你能听见吗?我想知道,那天晚上,你们有没有收到他的问题?”
空气凝滞三秒。
然后,符号链忽然分解重组,化作一行简体中文,清晰显现:
>“收到了。他也收到了你的回答??用一生的时间。”
林遥僵立原地,喉结上下滚动,终是低下头去,一滴泪落在录音笔金属外壳上,溅开细微水痕。
阿宁深吸一口气,转向另两个同伴:“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提问’。过去我们认为,问题是通向答案的桥梁。但现在看来,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形式??就像光年之外的星光,哪怕源头早已熄灭,它的行进仍在宣告某种真实。”
柯岚点头,将诗集轻轻放入土坑之中。“那就让新的梦网不只是传输工具。让它成为一座纪念碑,铭刻所有未获回应的勇气。”
林遥也郑重埋下录音笔。“还有那些最终得到了回音的人。”
阿宁最后捧起晶种,正欲落下,却见晶体内忽有光影闪动。她凑近细看,竟是一幅动态影像:无数微小光点在黑暗中漂浮,每个光点内部都包裹着一句话语、一段旋律或一个眼神。它们彼此远离,却又通过极细的银丝相连,构成一张横跨虚空的巨大蛛网。
>“这是……所有曾经提出问题的灵魂?”她轻声问。
启明回应:
>“识别完成。该影像为‘初问协议’核心数据库镜像,存储量达9.7泽字节(ZB),时间跨度预估超过两万年。来源标识为:Origin-0。”
“起源零号……”阿宁喃喃,“难道说,第一个向宇宙发问的生命,并非人类?”
无人能答。唯有地底光芒愈发炽烈,如同亿万根细小根须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星球的感知之网。
七日后,全球一百零八处共忆节点同步激活。人们发现,只要静坐冥想超过十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段专属音频??有人听见童年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有人听到战争废墟中幸存者低语“我还活着”,甚至有人捕捉到恐龙灭绝前夜风吹过蕨类森林的簌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