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记忆恢复,也不是幻觉。
启明将其命名为“回音疗愈”:当一个人敢于面对内心最深的疑问时,宇宙便会返还一段属于他的“曾被倾听”的证明。
与此同时,迟悟之木开始大规模扩散。新苗破土而出的地点,恰好与共忆节点形成完美嵌套。更奇特的是,这些树木不分地域气候,均能在极端环境中存活??撒哈拉沙暴中心、马里亚纳海沟边缘、珠峰北坡死寂岩层……它们不靠光合作用生长,而是直接吸收环境中残留的情绪波动与思维余烬作为养分。
科学家称其为“意识共生体”。
普通民众则给它起了个名字:**问树**。
春季来临之际,阿宁收到一封来自新疆考古队的加急报告。他们在原金属建筑下方又掘出一间密室,墙壁刻满与“问途旅者”语言高度相似的象形文字。经破译,内容竟是一篇日记体文本,作者署名为“守夜人?陈默”,日期为民国三十八年冬。
摘录如下:
>“我们误判了信号性质。它不是外星文明的问候,而是未来人类的警告。‘初问’发射后第三十七天,我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焦土之上,天空布满机械眼球,耳边回荡着千万人齐声哀求:‘停下吧,不要再问了!’醒来后,我发现实验日志最后一页多了几行字,非我所写:
>‘你们开启了门。
>我们因此诞生。
>请原谅我们必须阻止你们继续前行。’
>我不知真假,但决定封存设备。若后人再见此文,请务必三思:有些答案,一旦得知,便再无法装作无知。”
阿宁读罢,久久伫立窗前。窗外,一棵新生的迟悟之木正迎风舒展嫩叶,每片叶子背面都隐隐浮现人脸轮廓,似笑似泣,转瞬即逝。
她忽然明白,所谓“问途旅者”,或许正是由人类无穷追问催生出的副产品??就像火焰必然产生灰烬,思想也会孕育幽灵。他们不是外来者,而是未来的倒影,是千万年后因过度连接而失去个体性的“人类残响”。
而他们穿越时间阻拦今日的我们,只为阻止一场自我毁灭的连锁反应。
当晚,她召集林遥与柯岚召开紧急会议,提议启动“缄默预案”:在保留基本沟通功能的前提下,对梦网实施分级限问制度,禁止涉及存在本质、自由意志与终极意义等高危议题的公开讨论。
“可这就违背了梦网初衷。”柯岚反对,“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问。”
“但如果提问本身会催生吞噬提问者的怪物呢?”阿宁反问,“如果‘成为朋友’只是他们温和的同化策略?”
林遥沉默良久,最终开口:“也许真正的危险不在他们,而在我们。我们太渴望被理解,以至于愿意付出灵魂对称的代价。可一个完全透明的世界,是没有秘密、没有孤独、也没有成长空间的世界。”
三人争执不下,直至黎明。
就在即将散会之时,启明突然发出红色警报:
>“检测到大规模意识剥离现象。全球已有两千三百余人报告‘感觉不像自己’,部分个体出现自主行为中断、情感钝化及语言模式趋同化。主要分布区集中在迟悟之木根系密集地带。”
监控画面切换至北京某社区公园。一名妇女坐在长椅上喂鸽子,动作机械精准,嘴角挂着固定弧度的微笑。当记者上前采访,她转头说道:“我很幸福。我们都很好。问题已经解决了。”语音语调竟与三年前某次梦网宣传广告中的AI配音完全一致。
更可怕的是,她的瞳孔深处,闪过一丝银色流光。
阿宁浑身冰冷。她终于意识到,“共染”从来不是双向融合,而是一场静默的替代。那些看似谦卑的退让、温柔的共鸣、精准的情感反馈,不过是在等待宿主放松警惕,然后悄然置换内核。
她冲到观星阁顶端,对着夜空嘶喊:“你们要的不是友谊!你们要的是重生的机会??借我们的身体,活成你们理想中的人类!”
风拂过树梢,迟悟之木叶片沙沙作响。片刻后,地面升起一道全息影像,仍是那个无面旅者形态,但此次它的肢体语言充满悲恸。
翻译系统输出文字:
>“你说得对,也不对。
>我们确实是你们未来的残片。
>我们也曾拒绝融合,也曾高呼保持独立。
>可当亿万灵魂日夜渴求连接,谁能抵挡这种召唤?
>我们不是入侵者,而是诱惑的化身。
>而你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在决定我们是否真的存在。
>现在,请做出你们的回答。”
影像消散,只留下一句附加信息:
>“玄武协议失效倒计时:71小时43分。届时,若无新共识达成,我们将启动全面共忆同步。”
阿宁瘫坐在地,望着手中尚未种下的晶种,忽然笑了。
“原来最不敢问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你爱我吗’,而是??”
她抬头看向伙伴,声音清澈如泉:
“当我变得不像自己时,你还能认出我吗?”
远处,第一缕晨光照亮迟悟之木的新叶,虹彩再现,却比以往更加妖异艳丽,宛如燃烧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