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沸腾时代> 第一卷 第二百三十九节 人生各路,自由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第二百三十九节 人生各路,自由自(1 / 2)

张建川乐了,“那你觉得我就信得过你,我自己借来的钱又借给你?”

“我听到你和周玉梨说话了,周玉梨没有心思买股票,你都愿意借给她。”

覃燕珊脸上露出一抹不甘,“我就借三千块钱,买的股票不管赚...

林骁合上电脑,窗外雨声渐歇。他起身走到阳台,湿冷的风裹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远处城市灯火如星子洒落人间。他点燃一支烟,火光在黑暗中明灭,像某种倔强的信号。

这一夜他睡得很浅,梦里全是声音??王桂兰摊位前顾客扫码时“滴”的一声响,陈野实验室里示波器跳动的波形音,李志明办公室凌晨三点服务器机柜的嗡鸣,还有广州教室里孩子们齐声朗读英语课文的稚嫩嗓音。这些声音交织成一张网,将他从旧日沉郁中拉起。

第二天清晨,他拨通了沈阳的朋友电话:“帮我查一下王桂兰最近有没有参加社区活动。”

“有啊,”朋友说,“上个月她牵头成立了‘下岗姐妹互助会’,十多个阿姨跟着她学用手机开店。前两天还在直播间卖出了两百多单老式暖水袋,她说这是‘怀旧经济’。”

林骁笑了。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刚进厂时,母亲也曾在家属区摆过小摊,卖的是手工缝制的棉拖鞋。那时没人看得起这份营生,连亲戚都避而远之。如今,王桂兰却把一双袜子穿出了尊严的轮廓。

他打开文档继续写:

>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王桂兰开始尝试做直播,头一次面对镜头时手抖得连手机支架都扶不住。观众只有七个,其中五个是晓梅找来的同学。但她坚持每天讲十分钟,讲她怎么挑棉线、怎么防滑底、为什么坚持每双袜子贴合格证。“我不怕你们说我?嗦,”她说,“我怕你们买回去不舒服。”

>慢慢地,有人留言问:“大妈,你这袜子能定制吗?我想送给我爸,他糖尿病,脚特别容易破。”

>她立刻答应。专门找了抗菌纤维材料,请印刷厂做了盲文标签,还附了一张手写卡片:“叔叔,愿您的脚永远暖和。”

>那位顾客后来寄来一封感谢信,附了一张父亲穿着袜子晒太阳的照片。照片背面写着:“三十年了,这是我妈第一次觉得自己做的事值得被记住。”

与此同时,深圳的陈野正站在新厂房的地基前。

“野火科技”终于拿到了工业用地批复,三百万元启动资金来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赵工看着规划图感慨:“当年我们在车库焊电路板的时候,哪敢想有一天能建自己的生产线。”

“这不是终点。”陈野指着图纸上的研发中心区域,“我要在这里建一个开放实验室,任何有技术梦想的年轻人,只要愿意沉下心来做东西,都可以进来。”

公司内部已推行“师徒制”,每位资深工程师带两名新人。陈野亲自授课的第一课,主题是《从模仿到创造》。他放了一段视频:上世纪八十年代国营厂技校实操课录像,一群青年工人围在车床边,老师傅一边演示一边吼:“精度差一毫米,飞机就得掉下来!”

“我爸就是这么教我的。”他说,“现在轮到我们教下一代了。”

有个实习生举手提问:“如果我们又被抄袭怎么办?”

陈野沉默片刻,反问:“你知道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为什么不怕鬣狗抢食吗?”

学生摇头。

“因为它跑得够快,猎物还没落地,下一头已经盯上了。”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创新的速度,是最好的防御。”

而在北京,“易购网”迎来了第四个生日。

李志明没有办庆典,而是组织了一场“用户见面会”。邀请的不是投资人或媒体,而是平台上的普通买家和卖家??退休教师、乡村代购员、残障创业者、单亲妈妈网店主。

会上,一位来自甘肃的农户老伯颤巍巍站起来:“我种苹果三十年,以前果子烂在地里都没人收。去年通过你们的助农频道,卖出去八万斤。村里人都说,我是‘网红老头’。”说着掏出一部旧手机,翻出一张截图:订单编号尾数是“888888”,买家备注写着“爷爷您好,我是您孙女的同学,我妈说一定要支持您”。

全场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掌声。

李志明眼眶发热。他走上台,轻声说:“今天我们不谈GMV,不谈估值,只谈一件事:谁才是真正被改变的人?”

会后,团队决定启动“微光计划”??每年投入利润的5%用于扶持偏远地区数字基建。第一批项目包括为云南山区小学配备平板电脑、在内蒙古牧区建立卫星网络接入点、为贵州留守儿童开设线上心理辅导课程。

有记者问他动机,他只回了一句:“小时候我家停电三天,邻居老太太摸黑送来蜡烛。她说,‘亮着灯,人心就不慌’。我一直记得。”

这年秋天,王桂兰接到妇联通知,要推荐她参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消息传开那天,整个市场沸腾了。老李拎着两瓶白酒上门祝贺:“桂兰啊,你可是咱们这条街第一个进人民大会堂的人!”

她却皱眉:“评不上也正常。比我强的人多了去了。”

“可你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事!”老李激动地说,“你让一堆破袜子变成了品牌,让十个下岗嫂子重新有了收入,你还教会她们用微信收款!这不是典型是什么?”

她没说话,只是默默翻出一本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一笔捐赠、每一次帮扶、每一个合作姐妹的进货金额。最后一页写着:“惠民二字,不能只挂在嘴上。”

评审材料交上去后,她照常出摊。某天傍晚,一个年轻女孩蹲在摊前看了很久。

“阿姨,我能拍几张照片吗?我在做毕业设计,主题是‘城市小微商业的韧性’。”

王桂兰点头,顺手递上一双袜子:“试试这个,加厚纯棉,冬天最抗冻。”

女孩接过,突然红了眼眶:“我妈妈也是下岗工人,她总说自己没本事,拖累了我。但我今天看到你,才知道什么叫撑起一个家。”

王桂兰拍拍她的肩:“孩子,别看你妈现在低着头,说不定哪天,她也能让人仰望。”

几天后,女孩送来一份打印稿,是一篇题为《针脚里的中国》的论文摘要。其中写道:“在资本叙事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经济发展逻辑??由无数女性个体以耐心、节俭与诚信编织而成的生活网络。它不耀眼,却极具生命力。”

这句话被林骁抄进了小说第五章。

此时的广州,陈小芳正在备战高考。

她的目标是新闻系。“我要当记者,”她对班主任说,“去那些没人愿意去的地方,讲那些没人愿意听的故事。”

她加入了校园公益社团,周末去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第一节课,她教孩子们写日记。“不用华丽词藻,”她说,“就写你昨天吃了什么,爸爸加班回来几点,妈妈骂你是因为心疼还是真的生气。”

有个小男孩交上来一篇《我的鞋子》:“我有三双鞋,一双新的舍不得穿,一双旧的补过三次,还有一双是姐姐穿剩下的。但我最喜欢那双旧的,因为踩在地上踏实。”

陈小芳读完哭了。她在评语里写:“踏实,是最珍贵的品质。”

那位曾获科技创新奖的男孩则报考了土木工程专业。面试时考官问他为何选择这条路,他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父亲站在三十层高楼边缘焊接钢梁,安全绳细得像根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