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噩梦了?”他头也不抬地问。
“嗯。梦见我又回到了舞台,所有人都在笑我。”
沈知放下工具,缓缓道:“你知道为什么老钢笔值钱吗?不是因为它还能写,而是因为它写过的东西,再也无法篡改。”
林婉怔住。
“你当年假唱,是因为公司逼你保护嗓子备战巡演;你退圈,是因为受不了虚假掌声。这些选择都不完美,但都是真实的你走过的路。”他抬起浑浊却清明的眼睛,“别怕被人记住错处,怕的是连自己都否认那些不得已。”
她忽然泪流满面。
清晨例会上,她提议启动“错误之声”专项采集:收集公众人物失言、普通人说错话、甚至谎言背后的动机与悔意。
“我们总追求‘正确表达’,”她说,“可人类最动人的部分,往往藏在口误、犹豫和后悔里。”
项目刚上线三天,就收到上千条投稿。
有位小学教师自述体罚学生的经历:“我打了孩子一巴掌,不是因为他考零分,是因为他写的作文里说‘我爸喝酒打我妈,我希望他死’。我当时吓坏了,觉得这孩子太阴暗,就打了他。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我这辈子都在赎罪。”
一位网红坦白数据造假:“我雇人刷粉,因为我妈病危时问我:‘闺女,你到底红了吗?’我不想让她带着遗憾走。”
最令人震动的是一段监控音频转录:地铁站内,一名男子突然推倒轮椅老人,围观群众怒斥施暴者。警方调查发现,那人是老人失散多年的儿子,因长期抑郁发作失控。他在审讯室里说:“我不是恨他,我是恨我自己……二十年没回家,我爸竟还认得我,叫我‘小军’。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不配活着。”
林婉将这类声音归类为“负向共鸣”,并在云库开辟独立空间。每段音频下方增设两个按钮:“原谅”与“不解”。系统不统计数量,只为呈现复杂人性的光谱。
与此同时,《千面人间》方言修复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AI辅助比对历史文献与现存发音,团队成功复原出三种已消亡超半个世纪的吴语分支。他们在苏州老城区组织了一场“时空对话”实验:让本地少年朗读百年前市井商贩叫卖词,再由AI合成祖辈口吻回应。
当十七岁的高中生听见“曾祖父的声音”笑着说“阿宝,蟹黄汤包要趁热吃”时,当场跪坐在地,嚎啕大哭。
直播画面传开后,#听得见的乡愁成为热搜第一。有网友留言:“原来乡音不是土,是我们灵魂的胎记。”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某商业公司迅速注册“AI复活亲人”服务,宣称只要提供十句话录音,即可定制“永生语音陪伴”。价格从九千九百元到九万九千元不等,套餐名称极尽煽情:“最后一夜长谈”“生日惊喜再现”“每日早安吻”。
林婉连夜发表公开信:
>“声音不是商品,记忆不应被租赁。我们采集每一段语音,都是为了对抗遗忘,而非制造幻觉。真正的告慰,是在阳光下继续生活,而不是躲在耳机里重温亡者的呼吸。”
信末附上《回声宪章》第一条:
>**禁止任何形式的逝者声音商业化利用。**
舆论哗然。支持者称其“守住人性底线”,反对者骂她“伪善清高”。更有甚者挖出她早年综艺节目中一句玩笑话:“我要是有钱,就把爸妈的声音做成闹钟,天天听他们唠叨。”
面对质疑,林婉不做辩解。她只是将那期节目片段找出来,完整播放。原来当时主持人问:“如果能穿越时空见一个人,你想见谁?”
她答:“我妈。我想告诉她,我现在过得很好,不用再省电费,可以放心开灯。”
全场安静。
她补充:“但我不会把她的话录下来天天听。因为她真正的声音,早就长在我心里了。”
这场争论意外推动立法进程。三个月后,《个人信息与情感遗产保护法(草案)》提交审议,明确提出“数字人格权”概念,严禁滥用生物特征生成拟真交互内容。
而“回声计划”则被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工程,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秋天来临时,第一百五十座声音档案馆在新疆塔克拉玛干边缘村落落成。开幕当天,维吾尔族老艺人艾山罕用百年木卡姆古调演唱创世史诗。歌声结束,AI系统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声纹,在沙漠夜空中投射出流动的星图。
当地孩子仰头观看,用汉语和母语交替惊呼:“星星在唱歌!”
林婉站在人群中,手机震动。是陈默发来的照片:柏林街头一家旧书店橱窗里,陈列着一本泛黄的《诗经译注》,翻开页正是《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配文只有两个字:**嗣音**。
她微笑回复:**已闻。**
冬至前夕,马小军再次来到小镇。这次他带来一台改装设备??用废旧冰箱压缩机、摩托车喇叭和手机主板拼接而成的“移动声音驿站”。
“我们村太偏,信号差,很多人不会用APP。”他憨厚地笑,“我就想做个能推着走的录音间,谁想说话,随时停下就能录。”
林婉组织技术组帮他优化电路,加装太阳能板与防尘罩。测试成功那天,整个团队陪他推着车绕镇一周。沿途居民纷纷驻足,有人对着麦克风唱秦腔,有人给孩子留言:“娃,好好念书,别学你舅打光棍!”
笑声在寒风中飘散,像一串串看不见的灯笼。
午夜,林婉独自登上后山。北斗七星悬于天际,清冷光辉洒在录音亭顶。她打开最新版“回声云图”,看到全球闪烁的采集点已连成网络,宛如银河倾泻人间。
其中一点微微跳动??南极科考站传来请求:能否录制一段“中国母亲哄睡童谣”,用于缓解极夜期间队员心理压力?
她选了贵州侗族大歌改编的摇篮曲,附言:
>“这是三百年前一位妈妈唱给她早产儿的歌。如今它飞越山海,继续守护不肯入睡的灵魂。”
发送完毕,她轻声自语:“你说,我们做的事,算不算一种救赎?”
风穿过树林,扬起一片落叶。它打着旋儿落在亭前石阶上,恰好盖住一道旧刻痕??那是她初来时无意划下的名字缩写。
如今那痕迹已被苔藓温柔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