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重启人生> 0521【袈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521【袈裟】(1 / 2)

这次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各种分论坛特别多,例如:手机阅读高峰论坛、手机信息安全论坛、手机游戏论坛等等。

几乎在每个分论坛,字节和腾讯都有派高管去参加。

互联网大厂还有属于自己的专场,比如...

雨声在帐篷外织成一片细密的帘幕,许风吟没有动。他坐在折叠椅上,音响里正播放着《未寄出的信》第十一轨??那是吉克阿依用蜡笔敲击玻璃瓶录下的一段节奏,短促、清脆,像晨露滴落石面。赵医生不知何时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一碗热姜汤,轻轻放在他脚边。

“你该睡了。”她说。

许风吟摇头,“再听一遍。”

赵医生没再说什么,只是拉过另一张椅子坐下。她的影子被帐篷口透出的灯光拉长,斜斜地横在泥地上,像一道沉默的界线。过了许久,她才开口:“今天我翻了阿依的画册……你知道吗?她画里的‘声音’,从来不是从嘴巴出来的。笑声是从眼睛里迸发的光点,哭声是脚底渗出的黑雾,而妈妈的声音……是一片金黄色的叶子,在风里打转。”

许风吟闭上眼,“她说,颜色会震动。”

“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学会看懂这种震动。”赵医生的声音低下去,“我们总以为倾听就是听见,其实不是。真正的倾听,是愿意为一个看不见的声音弯下腰。”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夹杂着孩童梦呓般的呢喃。这是火塘村夜晚的常态??孩子们挤在教室改造成的宿舍里,盖着薄毯,枕着书包入睡。高原的夜寒如刀,但没人抱怨。他们早已习惯把冷当成呼吸的一部分。

第二天清晨,天空放晴。阳光刺破云层,洒在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梨树上,花瓣簌簌落下,像一场迟来的春雪。张老师带着几个孩子在操场上整理“声音角落”的展品:阿依的画作被扫描打印成大幅图版,背面贴上了二维码,扫码即可收听对应的解说录音。其中一幅名为《妈妈的声音》,画的是一个女人背影站在山巅,头发飘散成千万条音波线,每一条线上都挂着一颗星星。

“她说,妈妈走的那天,天上有流星。”张老师轻声对许风吟说,“她记得每一颗的颜色。”

许风吟蹲下身,问旁边正在涂色的小男孩:“你想不想也留下点什么?”

男孩犹豫了一下,点点头。他不会写字,便拿起红蜡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鸟,翅膀特别长,嘴里衔着一根绳子,绳子另一头连着一个小房子。“这是我家。”他说,“我想让它飞回来。”

许风吟把画收进铁盒时,手指微微发颤。他知道这张纸不会改变什么??那个小房子早已被泥石流冲垮,父母去了福建打工,三年未归。但他也知道,这根绳子,此刻正系在这孩子的命上。

中午,村支书派人送来一封信。信封泛黄,边角磨损,邮戳显示它已在县邮政局滞留两个月。寄件人一栏写着:吴百灵,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许风吟的心猛地一沉。

吴百灵是他大学时支教认识的女孩,也是第一个在他心里种下“声音计划”种子的人。十年前,她在鼓楼小学任教期间突发脑溢血,倒在讲台上,再没醒来。她曾收集孩子们的秘密纸条,藏在木匣子里,说要等他们长大后亲手交还。后来学校搬迁,木匣遗失,只剩下一个空盒和几十张模糊的照片。

他颤抖着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手写的便条,字迹稚嫩却工整:

>许老师:

>

>我是吴百灵班上的学生,叫杨兰妹。我现在是鼓楼小学的代课老师。去年修缮旧校舍时,工人从地基底下挖出一个铁盒,上面刻着“给未来的耳朵”。打开后全是纸条,还有你的名字。我试着查了地址,辗转托人寄来。

>

>盒子里的东西我都拍照存了档,原件随信寄回。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们。但我们一直记得你。

>

>杨兰妹敬上

附页是一张照片:斑驳的铁盒静静躺在水泥地上,盒盖内侧用炭笔写着一行小字??

**“有些话,不能说给现在听。”**

许风吟猛地站起身,几乎撞翻椅子。他冲进帐篷,翻出十年前的日记本,一页页查找。终于,在2013年6月12日的记录中找到那段文字:

>今天和百灵讨论“声音角落”的雏形。她说:“如果我们能建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把说不出口的话埋起来,十年后再挖出来,会不会有人还记得?”我说:“可谁来守这个约定?”她笑:“那就由我们开始守。”

>

>我们一起做了第一个铁盒,埋在校门口的老榕树下。她说等我们老了,要带学生们一起来开箱。

>

>她还说:“别怕声音太小。只要有人肯等,它总会回来。”

泪水无声滑落,砸在泛黄的纸页上。

赵医生走进来时,看见他抱着铁盒坐在地上,像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没问,只是轻轻蹲下,将手掌覆在他的手背上。

“她一直在等。”许风吟哽咽,“十年了……她真的守住了。”

当天下午,他们召集全村的孩子围坐在梨树下。许风吟打开吴百灵的铁盒,取出那一叠泛黄的纸条。有的字迹已被潮气晕染,有的折痕深得几乎断裂。他一张张读出来:

>“我想爸爸回家,但他手机一直打不通。”

>“我偷吃了妹妹的红薯,现在很后悔。”

>“老师今天表扬我写字好看,我哭了。”

>“我梦见妈妈变成蝴蝶飞走了。”

每读一句,就有孩子轻轻应和,仿佛这些话本就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当念到最后一张时,全场寂静:

>“我不知道什么叫未来,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写字,我就真的消失了。”

署名是:吴百灵。

许风吟抬起头,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他知道,那个年轻女教师从未真正离开。她的声音,早已化作无数个清晨的朗读声、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孩子踮脚挂风铃的叮当声。

傍晚,他拨通成都一家美术馆的电话,提出举办“回声巡回展”的构想。对方沉默片刻,问:“这类展览很难吸引观众,赞助也少,你确定要这么做?”

“我不需要热闹。”他说,“我只需要一间安静的展厅,一面墙,一套耳机,和一百个愿意站着听完十分钟的孩子录音的大人。”

挂断电话后,他翻开《回声档案》,在第一百二十四页写下新的条目:

>**编号08,姓名:吴百灵(追记)。**

>生前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小学语文教师。

>首倡“埋藏声音”理念,主张以时间对抗遗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