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重启人生> 0522【未卜先知能力的正确用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522【未卜先知能力的正确用法】(1 / 2)

2012年6月初,字节音乐股份有限公司无声无息成立。

随即就派人到处去买版权。

首先找到的是福茂唱片,旗下拥有张绍涵、范玮琪、庾澄庆等歌手。

有一些歌手虽然解约了,但部分歌曲版权还在...

夜雨又落了下来,比火塘村那晚更密、更沉。甘肃陇南的山谷像一只倒扣的碗,把风声和雷鸣都拢在其中。许风吟坐在板房角落的行军床上,手里攥着那支用到最后几格电的录音笔。窗外,“风语旗”在暴雨中翻飞撕扯,布条啪啪作响,仿佛孩子们藏在风里的哭与笑正被一遍遍喊出来。

他没开灯。黑暗让他听得更清楚。

赵医生推门进来时,带着一身湿气。“你还醒着?”她低声问,顺手把一把湿透的伞靠在墙边,“刚才我路过操场,看见那个画圆圈的男孩还站在竹竿底下,淋得浑身湿透。他说他在等‘地球回话’。”

许风吟闭了闭眼。“我们明天就得走。”

“我知道。”

“可他们还不知道。”

两人沉默对坐。远处传来断续的咳嗽声??是住在隔壁板房的一位老教师,患了慢性支气管炎,却坚持不肯下山住院。这所学校没有医生,只有退伍军人出身的保安会点急救常识;没有食堂,孩子们中午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冷馍;也没有音乐课,但每当风穿过裂缝的窗框,就会发出呜咽般的哨音,像某种古老的歌谣。

张老师掀帘进来,手里抱着一台进水的录音设备。“今天下午收风语旗的时候摔了一跤,机器掉进了泥坑。”她苦笑,“数据还能抢救一部分,但有十几段声音可能永远丢了。”

许风吟接过设备,轻轻擦去屏幕上的泥浆。他知道那些丢失的声音是什么:一个女孩说她梦见死去的奶奶牵她的手走过麦田;一个男孩反复念着父亲手机号码,直到录音超时自动停止;还有一个孩子用极轻的声音说:“如果我变成石头就好了,就不会有人因为我太吵而赶我走了。”

这些话不会再回来。

但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看向张老师:“你有没有把所有备份传到云端?”

“传了。连同照片、视频、文字记录,全部加密上传到了‘回声档案’服务器。我还刻了三张光盘,一张留给你,一张寄给了成都那家美术馆,最后一张……”她顿了顿,“我塞进了那个七岁男孩的书包里。我说,这是你们学校的声音身份证,谁也不能丢。”

许风吟点点头。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铁盒边缘,那里已被磨出一圈温润的光泽,像是岁月亲手打磨过的印记。

“你说,十年后他们会打开吗?”赵医生忽然问。

“一定会。”许风吟说,“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今天这场雨,记得风吹过布条的声音,记得有个孩子相信地球会长耳朵,就会有人回去挖。”

他停顿片刻,又补了一句:“就像吴百灵那样。”

那一夜,他做了个梦。

梦里他回到十年前的鼓楼小学,老榕树依旧浓荫如盖,树根盘错处露出半截铁盒。他蹲下去挖,却发现盒子越掏越深,竟通向一条地下隧道。他沿着隧道前行,两壁嵌满玻璃瓶,每个瓶子里都漂浮着一张纸条,字迹各异,颜色不同,随暗流缓缓旋转。有的写着“我想妈妈”,有的写着“我不该推弟弟”,还有一张只写了两个字:“救我。”

尽头是一间石室,中央摆着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本摊开的笔记本,正是他自己的《回声档案》。可页面上的字正在慢慢消失,像被水浸过,墨迹晕染脱落。他伸手去抓,却发现指尖触到的不是纸页,而是孩子的手掌??一只瘦小、冰冷的手紧紧握住他,然后猛地将他拉进书中。

他惊醒时,天已微亮。

雨停了。晨雾弥漫,山体泛着青灰的光。他起身走出板房,发现操场上已站了不少孩子。他们没穿校服,衣服大小不一,有些袖口磨破,裤脚长短参差,但他们站得笔直,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小女孩递来新的布条,这次是紫色的。“老师,我们商量好了,要送你一样东西。”她说。

他们把写满话语的布条系成一条长链,从操场一直延伸到村口,足足有三百多米。每一段都标注了名字和日期,像是为一段旅程立下的碑文。最前端那条上写着:

>“谢谢你听我们说话。

>我们不是影子,

>我们是真的。”

许风吟站在起点,望着这条蜿蜒向远方的彩带,喉头发紧。他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语言从未如此贫瘠。最终,他只是弯下腰,郑重地吻了吻第一条布带,然后一步一步,沿着它走向村外。

张老师和赵医生跟在他身后。村民们默默伫立路旁,老人拄着拐杖,妇女抱着婴儿,目光追随着这支小小的队伍。当他们走到尽头时,几个孩子突然齐声唱起一首土语童谣,调子简单,重复不断,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许风吟停下脚步,转身望向这群孩子。

他举起手中的录音笔,按下录制键。

“编号一百四十,姓名未知。”他低声说,“地点:甘肃陇南云坪教学点。事件:离别。内容:三百二十七米风语旗链,十二段童谣合唱,一名七岁男孩在泥地上画的地球耳朵图案,以及……一句未说出口的‘再见’。”

他关掉录音,将笔放进铁盒。

车子发动时,天空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斜劈而下,正好落在那排竹竿上。残留的布条随风轻扬,宛如招手。

他们驶出十公里后,许风吟让司机停车。他独自下车,爬上一处高地,掏出卫星电话,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

“喂,爸。”他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才传来沙哑的声音:“……是你啊。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主动打电话回家。”

“我在甘肃。”许风吟望着远方层叠的山脉,“刚离开一个只有四十二个学生的学校。他们用麻绳和布条做了‘风语旗’,说风会替他们说话。”

父亲没接话。

“我记得小时候,你也曾问我想要什么。”他继续道,“我说想当广播员,因为喜欢听人讲故事。你说那没出息,让我好好读书考公务员。后来我就再也不说了。”

风掠过耳际,吹散他的话语,却又仿佛将它们卷向更高处。

“但现在我想告诉你,我一直在做一件类似的事。我在收集别人的故事,把它们保存下来,播给更多人听。我不确定有没有用,但至少……有人听见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像是一扇尘封多年的门被推开了一条缝。

“你妈去年走了。”父亲忽然说,“临走前翻你小时候的作业本,看到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想开一家声音博物馆》。她哭了,说对不起,当初不该撕掉你的画。”

许风吟闭上眼,泪水无声滑落。

“我知道。”他说,“我也对不起你们。这么多年,我以为逃离就是自由,其实我只是把自己也埋了起来。”

父子俩在电话两端静默良久。

最后,父亲说:“下次回来,带些录音听听吧。我想……听听那些孩子说什么。”

挂断电话,许风吟仰头看向天空。云层正在散去,湛蓝渐现。他忽然觉得,自己背负多年的愧疚与执念,也在这一刻悄然松动。

下一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边缘的一个牧区教学点。由于冬季严寒,学制采用“流动帐篷课堂”,老师骑马巡教,学生随家族迁徙放牧。通信困难,信息闭塞,许多孩子六岁才第一次见到课本。

抵达那天正值初雪,天地一片素白。迎接他们的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蒙族女教师,名叫其木格。她穿着厚重的羊皮袍,脸上刻满风霜,却眼神清亮。

“你们来得正好。”她说,“再过三天,整个营地就要南迁了。孩子们最多只能留下五天。”

许风吟点头,立即着手布置“声音角落”。但由于地处开阔草原,无法设置固定装置,也无法使用电子设备??风太大,电池耗电极快,音箱极易损坏。

他正苦恼时,其木格老师拿出一只骨笛,递给一个八岁的女孩。“试试这个。”她说。

女孩怯生生地接过,凑到唇边轻轻一吹,笛声悠远苍凉,在雪原上荡开层层涟漪。

许风吟心头一震。

当晚,他召集孩子们围坐在火堆旁,提议举办一场“声音祭”:每个人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内心的声音??唱歌、吹奏、讲故事、画画,甚至沉默。他们会在雪地上挖出一个浅坑,把代表各自声音的物品埋进去,并约定十年后同一时间重返此地开启。

孩子们兴奋不已。

第二天清晨,雪地中央已出现近百个小小土坑。有的埋着自制的羊毛玩偶,说是“陪我睡觉的妹妹”;有的放入冻硬的奶疙瘩,写着“留给将来饿肚子的自己”;还有一个小男孩把半截铅笔头裹在红布里,认真地说:“这是我写的第一个字,‘我’。”

最动人的是一个小姑娘,她不会写字,也不善言辞,全程低头搓着一根马尾毛。最后,她将编好的细绳系在一个木雕小鸟的腿上,轻轻放入坑中,然后用手语比划:“风会带着它找到妈妈。妈妈看不见,但她能感觉到。”

赵医生红了眼眶。她蹲下身,用手语回应:“你妈妈一定能听见。”

仪式结束时,众人合力堆起一座雪冢,形似蒙古包,顶部插上那支骨笛。风吹过笛孔,发出低鸣,如同大地的呼吸。

许风吟录下了全过程,并在《回声档案》新增一页:

>**编号141-158,集体项目:雪原之声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