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重启人生> 0523【2万平花园的别墅,陈总要换大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523【2万平花园的别墅,陈总要换大房(1 / 2)

《舌尖上的中国》网络独家版权,很快就被A站给拿下。

150万元一集,永久买断。

这绝对属于天价。

此时的纪录片没啥观众,卖两三万一集的比比皆是,最牛逼的也就卖三五十万。

陈贵良...

春阳斜照进车库改造的工作室,光柱穿过空气中漂浮的微尘,像无数细小的声音在无声地跳跃。许风吟坐在老式录音机前,手指轻轻摩挲着《百灵的最后一课》那盘磁带的外壳。他没有立刻重播,而是将它放进编号为“07”的铁盒里??那是吴百灵生前用过的教学工具箱,如今成了所有与她有关记忆的归宿。

门外传来脚步声,轻而迟疑,像是怕惊扰什么。门被推开一条缝,杨兰妹探进头来,肩上还落着几片未化的雪沫。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校服外套,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

“许老师。”她低声唤道,声音带着西南山区特有的软糯,“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

许风吟猛地站起身,差点碰倒桌边的录音笔。“兰妹?你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我想亲自把东西交给你。”她走进来,从包里小心翼翼取出一摞泛黄的练习本,封面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字:“吴百灵老师日记”。

“这是我在阁楼最深处找到的。”她说,“藏在一个破瓦罐里,外面裹着油纸。湿了大半,能看清的只有三分之一……但我觉得,你应该看看。”

许风吟接过本子,指尖触到纸页边缘时微微颤抖。那些字迹熟悉得让他心头一紧??是吴百灵的笔迹,清秀、克制,偶尔夹杂几句学生作文批语,温柔得像春夜细雨。

他翻开第一页:

>**2003年9月1日**

>今天是我调任火塘村小学的第一天。教室漏雨,黑板裂成三块,四个年级挤在一间屋子里上课。可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想不想上学”时,四十二只小手齐刷刷举起来,像一片倔强的小树苗。

>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来救他们,而是他们教会我什么叫坚持。

第二页:

>**2004年5月12日**

>小勇退学了。他母亲跪在我面前哭,说家里实在撑不住。我追到山口,看见他牵着牛往坡上走,回头看了我一眼,没说话。那一眼,我记一辈子。

>晚上我录了一段音频,假装是他还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我想,也许有一天,他会听见。

第三页已模糊不清,只剩几个断句:“……声音是有重量的……听不见的孩子,其实最会表达……如果哪天我不在了,请替我继续听下去。”

许风吟闭上眼,喉结上下滑动。良久,他轻声问:“还有别的吗?”

杨兰妹点头,又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这是吴老师最后一节课的手写教案,在‘心理疏导’那一栏写着:‘让每个孩子说一句不会被嘲笑的话。’后面画了个笑脸。”

窗外忽然响起一阵喧闹,一群放学的小学生跑过巷口,笑声撞进屋里,像碎玻璃洒在阳光下。赵医生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袋热腾腾的包子,看到杨兰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哎哟,这不是当年挖出铁盒的小姑娘嘛!都长这么高了!”

张老师也跟着进来,怀里抱着一台刚修好的便携打印机。“听说广西来的?正好!我们正准备印第一批《回声档案》试读本,封面就用你带来的那幅灯图。”

工作室瞬间热闹起来。赵医生一边分包子一边翻看吴老师的日记残页,眼圈渐渐红了;张老师调试打印机时不小心按错了键,老机器发出刺耳的嗡鸣,吓得杨兰妹缩了缩脖子??那声音竟和火塘村停电时发电机的响动一模一样。

许风吟望着她们,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这间简陋到漏水的车库,此刻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火塘”。不是取暖用的炉子,而是人心围聚的地方。十年前他在甘肃听到风吹布条的声音,以为那是终点;现在才懂,那只是第一声回响。

当晚,众人围坐一圈,决定启动“百灵计划”??以吴百灵的名字命名,目标是在全国五十个偏远教学点复制“声音角落”,并培训当地教师掌握非语言表达引导技术。预算不足十万,设备靠捐赠,人力全凭志愿。

“我们不申请政府项目。”许风吟说,“一旦变成指标考核,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

“那就更难了。”赵医生提醒,“尤其是聋哑儿童集中的地区,沟通成本极高。”

“所以需要懂手语的人。”杨兰妹突然开口,“我们县有个退休的特教老师,姓李,她教了三十年聋童,去年中风,右半身不能动,但嘴还能说,耳朵也没问题。她一直想做点事,就是没人找她。”

许风吟眼睛亮了。“联系她,明天就去。”

第二天清晨,他们驱车前往邛崃山区。山路崎岖,车行两小时才抵达一座低矮的土屋。李老师坐在门前藤椅上晒太阳,左手颤巍巍捏着一块橡皮泥,正在捏一只歪歪扭扭的小鸟。

听说来意后,她沉默许久,忽然用尚灵活的右手比出一串手语。杨兰妹看得懂,翻译道:“她说,很多聋孩子以为自己是哑巴,其实不是。他们的声音藏在眼睛里、手指尖、心跳中。只要有人愿意‘看’,就能听见。”

许风吟当即拿出录音笔,请她示范如何用手语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老人缓缓抬起双手,在空中划出弧线,如同牵引无形的丝线:

>“愤怒是什么?是拳头,是火焰,是你想砸碎却不敢碰的东西。”

>“快乐呢?是蝴蝶飞过草地,是冰棍融化在舌尖,是有人对你笑。”

>“害怕……害怕是黑暗里的影子,但它不怕光。只要你伸出手,它就会缩回去。”

她的动作缓慢却有力,每一个手势都像在雕刻空气。许风吟全程录像,并同步录入笔记。临别时,李老师突然抓住他的手腕,用沙哑的声音说:“带我去吧。轮椅也能走山路。”

回到工作室第三天,《回声档案》试读本终于印好。封面是那盏油灯的炭笔画,标题下方加了一行小字:“献给所有曾以为自己无声的人”。

许风吟寄出了第一批三十本。收件人包括内蒙古其木格老师、甘肃云坪教学点现任校长、北京那位心理学家,还有他父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