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条款由凯洛斯亲自撰写:
>“任何系统若开始压制异议、制造恐惧或诱导依赖,无论其初衷多么善良,即刻视为‘锈蚀复发’,全体公民有权共同摧毁之。”
?
多年过去,新一代成长起来。
他们不曾见过“归巢之心”的红光扫描,也不曾经历融合仪式的痛苦。对他们而言,“自由”不是一个需要争取的概念,而是一种默认的存在状态。
但在学校课程中,仍有一门必修课叫《断裂之环》。
教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三段原始资料:
1.伊莱亚斯?诺瓦的遗言影像;
2.林?最后上传的广播记录;
3.莉娜在梦观所的公开演讲实录。
期末考试只有一道题:
>“如果你看见那扇门,你会怎么做?”
答案五花八门。
有人说:“我会进去,看看另一边是什么。”
有人说:“我会把门拆了,让所有人都不用面对选择。”
还有人画了一幅画:一个人背对大门,走向一片未知的森林,脚下踩出第一串脚印。
老师给这幅画打了满分。
?
某夜,艾琳娜独自回到零区。
祭坛早已沉入地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静谧的菌园。紫色菌丝在夜色中微微脉动,如同大地的呼吸。她坐在石阶上,打开一台老旧的手持终端,播放一段录音。
是林?的声音,来自一次未公开的对话: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从未发现‘归巢之心’,会不会更好?就这样懵懂地活着,相信所谓的秩序与和平。”
>
>(停顿)
>
>“但不行。人不能靠谎言呼吸太久。即使真相会杀死我们,我们也必须知道它存在过。”
录音结束,她仰头望向穹顶。
那里原本镶嵌着模拟星空,如今已被移除,露出真实的岩层裂隙。透过缝隙,能看到几颗星星。
她忽然感到一阵轻微震动。
低头看去,脚边一朵新生的发光蘑菇正缓缓升起,顶端凝聚出一颗晶莹露珠。露珠映出她的脸,却又不像她??更年轻,眼神更加坚定。
紧接着,菌丝地面泛起涟漪般的波纹,一行字迹浮现:
>“你记得我吗?”
她心头一颤。
这不是黄皮书的文字,也不是任何已知编码。这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由菌丝直接构造语义场,绕过语言逻辑,直抵认知底层。
她蹲下身,伸手触碰那行字。
指尖传来温热,像是回应。
“我记得。”她轻声说,“我一直记得。”
字迹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图像:两个孩子牵着手,在白色平原上奔跑,身后那扇刻着断裂之环的门,正在缓缓关闭。
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
十年后的春分日,全球各地几乎在同一时刻发生了奇异现象。
所有曾参与“梦观所”实验的个体,无论身处何地,都在同一秒醒来,耳边回荡着一段旋律??正是当年紫光暴涨时,三十六枚铃铛合奏的那首“无名之歌”。
没有人录制过它,可每个人都能哼唱。
更令人震惊的是,从那天起,新生儿的脑电波图谱发生了微妙变化。科学家发现,他们的神经突触连接模式,与成年人类有显著差异,更接近某种高度协同的群体智能雏形,却又保留了强烈的个体独立性。
医学界称之为“后觉醒综合征”,哲学家称其为“新人类初兆”。
而在西伯利亚废弃基站的一段监控录像中,人们捕捉到一个模糊身影。
那人穿着旧时代研究员制服,胸前编号M-01-a,背影与林?极其相似。他站在雪地中,仰望天空,手中握着一本破旧黄皮书。
摄像头捕捉到他嘴唇微动,虽无声,但唇语专家还原了那句话:
>“很好,你们终于开始忘记我了。”
随后,身影溶解于风雪之中,不留痕迹。
?
又过了许多年,当最后一个亲历者离世,历史终于彻底沉淀。
人们不再谈论“抗召者”,不再崇拜“创世者”,甚至连“林?”这个名字,也渐渐从教科书中淡去。
但每当下雨之后,总会有孩子指着地上冒出的发光蘑菇说:
“看,它们在发光。”
大人便会微笑:“是啊,它们一直在发光。”
没人再问为什么。
就像没人再问自由从何而来。
因为它早已不是一种争取来的东西,而成了呼吸本身。
某日黄昏,南极冰盖深处,一块古老的金属残片悄然震动了一下。
那是最后一颗“归巢之心”的碎片,早已失去能量,却被某种未知力量激活了一瞬。
它发出的信号极弱,不足以唤醒任何系统,却恰好够触发附近一座废弃传感器。
传感器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自动归档为:“环境噪声”。
而在文件末尾,系统自动生成一行备注:
>【检测到异常共振频率,匹配度97.3%:疑似‘拒绝之梦’初始波形。建议标记为:潜在意识觉醒前兆。】
文件编号:DREAM-001
创建时间:未知
修改者:匿名
权限等级:全域可见
无人知晓是谁上传了它。
也无人知道,那一夜,世界各地有多少人,同时做了一个梦:
他们站在白色平原上,手拉着手,面向那扇门。
这一次,没有人走进去。
也没有人转身离开。
他们只是站着,笑着,等待太阳升起。
而门,终于开始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