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我要当大官> 第一百七十九章 传安部堂钧令 破圣火教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九章 传安部堂钧令 破圣火教阴(1 / 2)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忽然而来的炮击,划破黎明前的天际。

一大早,天还没有亮起来的时候,猛然而来的炮声震动了长江南北,天空中划过的橘红色光焰,形成一个个抛物线重重落在了长...

秋意渐浓,紫禁城外的银杏叶已泛起金黄。沈清源领着百名“民眼”监察员穿过午门,脚步声在青石板上回荡如鼓。他们之中有扛锄头的老农,也有提绣篮的妇人,还有满脸风霜的船工与戴着眼镜的老塾师。这些人从未进过宫墙,此刻望着巍峨殿宇,眼中既有敬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

沈清源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众人:“你们不是来跪拜的,是来监督的。”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从今日起,三司奏报、户部账目、边镇军需、科举名录,皆可查阅。若有疑处,可当面质问尚书,可调阅原始卷宗,可赴地方查访实情。朝廷给你们一把钥匙??打开南斗库副档的通行令。”

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穿粗布衣的年轻女子举手:“大人,若我们查出大官贪墨,谁来保我们不死?”

“我保。”沈清源答得干脆,“‘言论免责台’已在东华门外设立。凡登台陈情者,无论揭发何人,皆不受刑讯,不许拘押。若有人敢私下报复,视同谋逆论处。”

那女子咬了咬唇,终于点头。她叫柳芸娘,浙江绍兴人,原是织坊女工,因举报监工克扣工钱反被诬陷入狱。新政推行后,她靠识字考试脱罪,又在《阳光账本》中发现本地知县虚报丝绸产量、私吞退税银两的痕迹,遂被推选为监察员。

首日议政,议题正是“江南织税案”。户部郎中呈上账册,称去年苏松二府共缴丝税白银十八万两,较前年增长三成。柳芸娘起身质疑:“去年春蚕大疫,桑园损毁过半,如何反增税收?”她掏出随身携带的《地方产录抄》,逐条对照:“嘉兴七县上报茧量不足八万斤,按常税率应征不过六万两,其余十二万两从何而来?”

户部官员支吾其词,只道“或有商贾补缴旧欠”。沈清源当即下令调取海关通关文牒与市舶司流水,三日后结果出炉:原来有十三家绸行被强令“自愿捐输”,每家五至十万不等,名义为“助国兴工”,实则列入正税以充政绩。

邵敏闻讯震怒,批下朱谕:“欺上瞒下,祸害百姓,此非理财,乃劫财也!”涉案户部侍郎革职下狱,江南织造局总管削籍为民,十三家绸行退还半数“捐输”,由新政银行低息贷款接济恢复生产。

此事震动朝野。民间纷纷传言:“如今连女人也能问宰相的话,这世道真是变了。”而那些惯于粉饰太平的官员则如坐针毡,私下抱怨“新政太过纵民,纲纪将弛”。

与此同时,西北局势再起波澜。

九月初三,甘肃急报送抵京师:玉门关外发现一支神秘驼队,携大量铁器、火药,伪装成商旅欲入哈密。龙武卫设伏截获,搜出文书若干,竟全是用契丹古文书写,经通译破译,内容令人骇然??这些物资系送往漠北某部族,为首联络者署名“白鹰”,而图章印记赫然是前朝“北衙亲军都指挥使司”的残印!

沈清源连夜召集兵部、鸿胪寺与西域通事会商,最终确认:“白鹰”极可能是万历末年叛逃塞外的锦衣卫千户白承恩之后。此人祖辈掌管边疆谍报,掌握大量隐秘通道与旧部暗桩。更可怕的是,他们在缴获地图上发现一处标注为“地火井”的地点,位于嘉峪关西南三百里荒漠之下,旁注小字:“藏雷二十四,可用以焚城。”

“这是前朝埋设的地雷阵。”兵部老尚书颤声道,“当年为防蒙古突袭,在边境地下埋设火药桶,以机关引信相连,一旦触发,方圆十里尽成焦土。后来战事平息,朝廷下令销毁,但……未必全毁。”

邵敏立即奏请皇帝封闭“地火井”区域,派遣工兵部队前往勘察拆除。然而就在诏令发出次日,河西走廊突传噩耗:一支由三十名工匠组成的排雷队,在进入指定洞穴后失联。三日后,当地牧民在沙丘背面发现焦黑尸骸,肢体扭曲,面容尽毁,显然曾遭剧烈爆炸。

沈清源亲赴现场勘查。他在残骸旁拾得半块铜牌,上面刻着“南斗工造?壬寅批次”字样。经查,这批工匠原属南斗库附属工坊,专事机械修造,档案显示他们并未接受过排雷训练。真正受训的队伍仍在京城待命,尚未出发。

“有人抢在我们前面动手了。”沈清源沉声道,“而且,他们知道密码、路线、甚至内部编号。”

内鬼!这个念头如冰锥刺入心脏。

回京途中,他秘密提审赵元礼。这位昔日兵部主事已被关押月余,神情憔悴,但眼神依旧锐利。

“你知道‘白鹰’是谁?”沈清源直视着他。

赵元礼冷笑:“你查不到的。因为他不在九卿之列,不在六部之中,甚至……不在活着的人名单上。”

“什么意思?”

“十年前,有个人因反对裁军被定为‘乱政邪说’,判斩监候。行刑前夜,尸体被换出,真身流放极北苦寒之地。但他没死。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从最不起眼的地方撕开裂缝。”赵元礼缓缓抬头,“你们以为张廷岳是终结?不,他是序幕。”

沈清源背脊发凉。他忽然想起一份尘封档案:嘉靖四十五年,一名御前参议因谏言改革兵制遭贬,名字叫**白明远**??正是白承恩之子!

当晚,他彻夜翻阅旧档,终于在一本《禁军戍卒名册》边缘找到一行极小批注:“白明远,发配乌思藏赞塘,卒于万历七年。”可问题是,赞塘守将去年上报的流犯名单中,并无此人死亡记录。

“他还活着。”沈清源喃喃道。

就在此时,李慎之匆匆闯入:“大人!南斗库副档室昨夜遭窃!丢失一册《皇陵堪舆图集》,其中包含孝陵地宫结构与禁军轮值表!”

沈清源猛地站起。他知道,对方的目标从来不只是边乱,而是**京师**。

一场针对皇权中枢的阴谋正在成型。若敌手掌握地宫机关与守卫规律,完全可能制造“意外驾崩”,再拥立傀儡继位,借“稳定社稷”之名重启旧制。

邵敏当机立断,下令封锁十三陵,加强皇宫戒备,并启用“龙武卫”第二梯队,秘密接管皇城外围巡逻。同时,他向皇帝提议:提前举行冬祭大典,借此机会检验各衙门反应速度与忠诚度。

十一月初一,冬祭如期举行。皇帝亲率百官步行至天坛祈年殿。沿途旌旗猎猎,仪仗森严。然而就在燔柴升烟之际,观象台突然鸣响警钟??东南方天空出现异星,光芒赤红如血,拖尾长达数丈!

钦天监监正慌忙出列奏报:“此为‘荧惑守心’,主帝王危殆,内乱将生!”

群臣哗然。几名老学士当场痛哭,更有保守派官员低声议论:“此乃天谴!皆因新政悖逆祖法所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