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神奇组织在哪里(第1/2页)
其一:关于太平道的基本介绍
太平道,
是兴起于新夏之地的教派,
其教义强调“大道为公”,追求“大同天下”的理想,
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也延续了墨子的教导,强调平民间的互帮互助,团结一心。
因为这样的理念,
太平道的道长时常行走于中下层百姓之间,为后者提供廉价有效的医治,以及受灾时的赈济。
若富贵之家信奉道门,向其捐赠了不少“功德钱”,
道长通常会将之取出,用于对周边贫困百姓的扶持。
这使得太平道受到了黎庶的欢迎。
在后夏朝晚期,
太平道崛起成为当时的蔚然大宗,并在夏隋更迭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
隋太祖对之极为尊崇。
即便伴随着社会稳定,国家昌盛,推崇治理,更符合治世要求的儒家难免兴起,但隋朝仍旧没有降低道门的地位,推行起了“尊道崇儒”的政策。
之后,
太平道传播到西海,为当时正在动乱下挣扎的百姓,提供了不少帮助,为一些乡间之地,带来了最基础的稳定。
只是西海上层间的过分混乱,让看不下去的太平道,也爆发出超越新夏这块源流之地的“武德”。
西海的百年乱世间,
由太平道组织的农民起义,不知凡起。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道德水平和作为“人”的理智,正伴随着乱世继续下滑翻滚的肉食者,也不得不勒了下缰绳,明确了“不化兽食人”这道做人的底线。
“菜人”、“两脚羊”这等词汇刚刚出现,便因为太平道的反对,而消失在西海的戈壁风沙之中。
与此同时,
西海的大贤良师赵申也在临近地中海的一隅之地,将泰西首任大贤良师的全家发掘了出来。
这为之后诸夏在泰西洲的开拓,奠定了坚实了基础。
只是赵道长给徒子徒孙的取名,也为泰西后续信众们带去了许多麻烦。
毕竟以泰西气候,想要凑齐椰蓉、椰稣、椰汁这三样“圣餐”,实在是太难做到了。
虔诚的信徒们只能遵循圣人耶哥儿的教导,用“泡馍”这种更容易在泰西获得的食物作为普通版的“圣餐”。
当然,
“泡馍”这样的食用方式,
以及西海太平道与泰西太平道之间的关系,
也使得后世之人在争夺某种美食正统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西海人总喜欢宣称泰西泡馍是自家羊肉泡馍的劣化版,
但每当他们如此宣称时,
生活在关中之地的中原人也会冒出头来。
他们会宣称西海人的宣称。
然后,
争斗的重点便跟泰西无关了。
总而言之,
“太平道”作为诸夏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组织之一,
在诸夏的历史中,发挥了太多的作用,其存在感也因其每逢王朝末年必然造反、喜欢跑到其他地方为蛮夷带去教化等种种行为,过于强烈了一些。
即便是与神洲大陆相隔遥远的殷洲,也在东汉后期,出现了太平道的身影。
可以说,
若想研究诸夏在两汉以后的文明进展,
那么“太平道”,便是学者们无法逾越的高山巨石。
直到科技发达到凡人也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后世,
关于太平道传播迅速、路线、方式等等,仍旧是诸多学者们探查分析的对象。
而除了这些之外,
学者们所好奇的,还有太平道凭什么存在如此之久?
这样的实名造反派,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还能有它的踪迹?
这个教派的道长们,就像打不死的蜚蠊一样,爬的到处都是,任凭王朝的统治者如何清扫,也没办法消磨他们的踪迹。
再者,
太平道传播到了中原、泰西、西海、殷洲、新夏等大区,在行动教义上虽然根据各地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总体上却是没有改变的。
并没有出现各地道长互相指责“对面的是异端”这样的事情。
就“团结”而言,
道长们比起从古至今,为了争夺天命,而爆发了数次世界级大战的君子们,要高出不少段位。
他们为什么可以维持如此团结?
这也是学者们关心的问题。
可惜,
每当有学者上门拜见高德道长,询问这方面的事情时,道长们总是笑而不语,只是邀请学者去观看自己收藏的珍贵书籍。
原本坚定想法的学者,也往往经不住如此诱惑,会沉浸在道长们的藏书之中,忘记自己前来的目的——
没办法,
太平道作为传播最广泛,且时间久远的教派,
道长们在向蛮夷传播教化,向百姓传播教义之时,也不忘发挥诸夏的传统,对各地的书册典籍进行收集,并记录下自己时代的各种痕迹。
然后,
将之伴随着道门经义,一同传播出去。
这使得哪怕朝代更迭,战乱兴起,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没有因此磨损,得到了稳妥良好的保存。
相对应的,
谁也不清楚,道长们的藏书究竟有多少。
所以,
单纯的学者哪里禁得住如此诱惑呢?
学习读书,
这多是一件美事!
君不见后世某位官员即便秃了头,光着身子,也要坚持与外国学者精研学问呢?
——
——
其二:关于“报郎”的基本介绍
与在历史长河中,隐藏下自身诸多秘密的太平道一样,
古代会奔走四方,传递各地风土民情、时事情况的“报郎”,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大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番外一:神奇组织在哪里(第2/2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