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倾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必须激活全身共感链路,以自身为媒介,建立一条贯穿地壳的情感通道,将这些被困的灵魂记忆上传至全球共感网络,让它们得以被亲人感知、接收、安放。
但这过程极度危险。一旦能量失控,他的神经系统可能永久损伤,甚至当场脑死亡。
“不行。”林知遥抓住他的手臂,“你可以用设备辅助传输,不必亲自接入!”
“设备做不到‘共情’。”江倾轻抚她的脸,“只有真正理解孤独的人,才能让迷失者找到归途。而我……去过宇宙尽头,听过群星低语,也曾在黑洞边缘梦见母亲叫我乳名。我知道什么叫回不了家。”
他挣脱她的手,走向树下,盘膝坐下,取出黑曜石吊坠按在胸口。三重圆印记全面点亮,银光如潮水般扩散,与心源木的光芒交融在一起。
【启动跨维度情感桥接协议】晨星庄严宣布,【信道名称:归途】
【目标范围:全球共感终端】
【传输内容:3172段遗失记忆+1株心源木意志】
江倾闭目,意识沉入深渊。
瞬间,万千声音灌入灵魂。
“爸爸,我考上大学了……你听得到吗?”
“妈,对不起,那天我不该摔门而去……”
“亲爱的,我在南极看到了极光,真的很美,就像你说的那样……”
世界各地,无数人同时惊醒。
有人在梦中接到久违的拥抱;
有人手机自动播放一段二十年前的老录音;
有位老人突然流泪,喃喃道:“是我老伴回来了,她终于肯跟我说话了……”
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无故亮起,显示出一段无声影像:1958年一支失踪探险队合影,最后一人原本面目模糊,此刻却清晰露出微笑。
东京某幼儿园,孩子们集体画出同一幅画:雪地里站着许多穿旧式棉袄的人,正挥手告别。
青海湖畔的小院里,晾衣绳上的风铃自行摇响,奏出一首从未听过的民谣??后来考证,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地质队员写给未婚妻的情歌,歌词早已失传。
整整持续了四十三分钟。
当江倾重新睁开眼时,发现自己躺在冰窟底部,浑身湿透,颤抖不止。林知遥抱着他哭得像个孩子。头顶上方,那株心源木的光芒渐渐减弱,叶片一片片飘落,化作光尘消散。而在它倒下的位置,留下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种子,静静悬浮于空中,散发着微弱却恒定的暖意。
【任务完成】晨星的声音疲惫却欣慰,【所有记忆片段均已送达对应情感频率锚点。心源木个体完成使命,进入能量回归阶段。新种子携带全部传承信息,建议妥善保管。】
江倾艰难地伸出手,将种子收入特制容器中。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返回途中,林知遥一直握着他的手,一句话也没问。直到飞机飞离南极海岸线,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进舱内,江倾才低声说: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总以为文明的进步是造更大的飞船、更快的芯片、更强的武器。可真正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其实是这份不愿遗忘的执念。哪怕一个人死了,只要还有人记得他笑的样子,他就没有真正消失。”
林知遥靠在他肩上,轻声道:“所以你说的‘听得见风的地方’,其实是指心里还有回音的地方,对吗?”
他点点头。
三个月后,联合国正式批准“记忆归还计划”,在全球设立七座共感纪念碑,用于定期释放那些仍滞留于自然界的灵魂信号。首座碑落成于青海湖畔,碑文仅有一句:
>“这里,有人一直在听。”
而那颗来自南极的种子,被植入火星第三号培育舱。令人惊奇的是,它并未立即发芽,而是静静沉睡,直到某天,当地球上某个小镇举行集体追思仪式时,火星监测站突然报告:土壤湿度上升300%,舱内响起持续十秒的清脆破裂声??像是壳裂,又像鼓掌。
与此同时,江倾的新书出版,名为《听得见风的人》。书中没有科技原理,没有宇宙战争,只有三百个普通人讲述的故事:关于失去、等待、原谅,以及某一夜忽然听见亡者轻唤名字的经历。
书末附录一页空白,只印着一行小字:
>“如果你愿意,请在这里写下你想让宇宙听见的话。它会传出去的,我保证。”
很快,第一批读者寄回了填满字迹的复印件。有人写:“妈妈,我现在每天按时吃饭。”
有人写:“对不起,当年不该放弃你的画展。”
还有一个孩子用蜡笔涂鸦:一颗大大的心,插着翅膀,写着“给外星朋友”。
江倾把这些全都扫描存入量子水晶,命名为《人间低语?续章》,并决定每五年更新一次,作为未来星际航行的标准文化载荷。
某日清晨,他在湖边散步时,发现岸边石头上刻着几个稚嫩的字:
“我也想当一棵树。”
他笑了,蹲下身,在旁边补了一句:
“那就种一颗种子吧,从一句真心话开始。”
风吹过湖面,柳枝轻摆,远处传来孩童歌声: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这一次,江倾清楚地看到,湖心荡起一圈圈同心圆涟漪,节奏恰好与歌声同步。
他知道,地球真的学会了回应。
而人类,终于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