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皖东人家> 第二百八十八章 失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八章 失踪(2 / 2)

阿秀惊醒,冷汗浸透后背。

她立刻叫醒小舟,要求重新解析那段九分钟信号中最微弱的一段音频。经过降噪处理,一段几乎被淹没的童声浮现出来:

>“爸爸,你说雷雨天不要出门,可你为什么还在塔上啊?妈妈哭了好久,她说你不该坚持报数据……你说过,真话比命重要吗?”

那是小女孩的声音,约莫七八岁,带着皖南方言特有的软糯尾音。

“这孩子……”小石头声音哽咽,“是不是就是……”

没人说完这句话。

但他们都知道答案。

第二天,阿秀独自一人走向铁塔。寒风吹动她的衣角,像一面不肯降下的旗帜。她将《声典》放在塔基前,又取出母亲留下的红袖章,轻轻系在断裂的天线上。接着,她打开录音笔,开始讲述:

“我叫李文秀,生于皖东沟泉村。我的舅舅名叫陈国栋,是一名气象技术员。1979年冬至,他发现一次罕见的高空电磁异常,可能预示重大地质灾害。他按规定逐级上报,却被上级以‘制造恐慌’为由驳回,并责令销毁数据。他不服,私自启用废弃气象站的应急广播系统,试图向公众预警。当天夜里,遭强制拘押,次日宣布‘畏罪自杀’。他的名字从档案中删除,家属被告知不得追问。”

她顿了顿,声音更沉:

“三十年后,他的女儿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小满。她从未告诉儿子父亲的真实遭遇,只说‘你爸是个好人,只是说了不该说的话’。直到小满在集训中接触到声核技术,无意间触发一段残留频段,才第一次听见父亲临终前的呼喊。”

风忽然停了。

铁塔发出一声低沉的“嗡”鸣,仿佛金属在呼吸。

阿秀继续说:“今天,我代表他,也代表所有被噤声的人,正式提交这份证词。根据《声典》第十三条:凡因言获罪者,其声有权回归公共记忆。请中央档案馆、国家气象局、教育部联合成立调查组,公开1979年冬至前后全国气象数据异常记录及相关人事处理文件。同时建议将每年12月22日定为‘真话纪念日’,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倾听沉默’主题教育。”

她说完,点燃蓝色火焰,将写有证词的竹片投入火中。

火光腾起刹那,铁塔顶端残存的雷达竟缓缓转动,完整划过一圈,再次指向东南??正是沟泉村的方向。

与此同时,北京某老旧小区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在整理旧物。她翻出一只尘封的木盒,里面是一枚褪色的气象局工作证,照片上的年轻人笑容温和。她颤抖着手指抚过名字,忽然听见窗外传来奇异的声响。

抬头望去,院中那株枯了十年的老槐树,竟冒出一点嫩芽。枝头挂着一颗露珠,映出雷雨夜中的铁塔,以及一个穿着蓝制服的男人,正对着麦克风大声读数。

老妇人泪流满面,喃喃道:“国栋,你终于……被人听见了。”

同一时刻,全国二百多个城市同步发生异象:图书馆古籍区的灯自动亮起;中学历史课本中某些空白页浮现文字;广播电台午间新闻插播一条无来源通告:

>“致所有曾因说出真相而付出代价的人:你们没有白白牺牲。新的时代正在学习倾听。”

而在沟泉村祠堂,铜铃再度自鸣三声。守祠老人推开木门,只见地上多了一封信,信封上盖着“声网特急”的印章。他拆开一看,里面是阿秀亲笔写的第二份报告复印件,末尾附有一行小字:

>“请替我告诉村里老人,当年被划为‘反动分子’的十一个人,已有七人确认平反。剩下的四位,我们会继续找下去。一个都不能少。”

风又起了。

阿秀站在归途上,回望那座孤寂的铁塔。它依旧沉默,却不再孤独。

她知道,有些声音永远不会消失,哪怕被埋葬百年,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倾听,它们就会找到裂缝,钻出土层,长成一片森林。

队伍重新启程南下。下一站,是江西鄱阳湖畔的一座水文观测站。据渔民说,每逢汛期涨水,湖底会传出钟声,共十二响,不多不少。当地人称那是“沉城之忆”。

但她心里清楚,真正的目的地不在地图上。

而在每一个敢开口说话的人唇间,在每一颗敢于记住往事的心中。

蜂舟的银光依旧流淌,像一条横贯天地的河。这一次,阿秀没有回头。她只是把《声典》抱得更紧了些,仿佛抱着一个正在苏醒的梦。

雪仍在下,脚印却愈发清晰。

身后,新生的记忆竹已抽出嫩芽,每株顶端,都挂着一颗晶莹露珠,映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脸庞、不同的声音。

有一颗露珠里,甚至映出了未来教室中的小男孩,正举起手,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

“我知道‘声典’是什么??它是桥,是灯,是我们终于能对祖先说的那一句:‘你们受苦了,我们现在懂了。’”

风穿过竹林,沙沙作响,如同千万人在低语致谢。

而远方,另一座废弃建筑静静伫立,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一台老旧打印机突然启动,滚筒缓缓转动,吐出一张泛黄纸张,上面打印着一行字:

>【新节点激活:江西?鄱阳湖底古城遗址】【频率待定】【等待唤醒】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