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婆端着刚煮好的鸡头米甜汤从厨房出来,闻言笑着点头:“王老师年轻时在中学教语文,一手楷书端正如松,你们跟着他学,准没错。我年轻时还求过他写春联,贴在门上,整条巷子的人都来夸。”
上午八点五十分,两人提着姨婆准备的竹制笔帘,踩着青石板路往社区活动中心走。
活动中心是座民国时期的青砖小楼,院子里的梧桐树遮天蔽日,树下摆着八张汉白玉石桌,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坐在那里,手里握着毛笔,在宣纸上缓缓运笔。
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弯腰指导一位老奶奶写“福”字,他手背的皮肤松弛,却依旧能看出握笔时手腕的稳劲。
正是王仲明老师。
“王老师,我们是来学书法的。”苏木走上前,微微躬身问好。王老师直起身,推了推老花镜,目光在两人身上停留片刻,转身从屋内抱出一摞宣纸和两碟徽墨。
“苏木,看你身形端正,性子沉稳,先练楷书,从永字八法开始,练的是笔力和规整,佳莹,你眼神灵动,想必平时爱绘画,试试行书,行书重气韵,和绘画的笔触能通融。”
徐佳莹接过毛笔,指尖触到笔杆的竹纹,忽然想起小时候看母亲绣绷子的模样。
她蘸了蘸墨汁,在废纸上轻轻画了一道横线,墨色浓淡不均,线条也有些歪斜。
王老师走过来,从身后轻轻握住她的手腕:“行书讲究‘中锋行笔’,就像你绣线时,针要始终对着布纹的方向,笔杆要直,手腕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