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纹要用‘长短戗’技法,每一根纬线的长度都不一样,最短的只有半厘米,得盯着纹样一点点调整,差一丝就会歪掉。”
他拿起面料,指着一处细节给众人看:“你们看这兰草的边缘,用了‘虚实缂’,纬线时断时续,远看像有水雾缭绕,近看才能看清丝线的纹理。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手艺,以前只用来织贡品,现在很少有人会了。”
王丽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与织机声交织在一起。
“沈师傅,现在学缂丝的年轻人多吗?这么好的手艺,得让更多人知道才行。”
沈师傅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摩挲着织机上的老木头,纹路里藏着岁月的痕迹。
“难啊。学缂丝得坐得住冷板凳,前三年只能练基本功,连完整的纹样都织不了,很多年轻人学几天就嫌枯燥,转头就走。现在作坊里除了我,就只有两个徒弟,还是家里亲戚家的孩子。”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至于推广,我也想过,可咱们手艺人只会埋头干活,不懂什么营销。织好的面料要么卖给熟客做旗袍,要么批发给文创店,赚的钱刚够交房租、买丝线,想扩大规模根本不可能。”
王丽放下相机,眼神忽然变得坚定。
作为深耕文旅和文创行业十余年的从业者,她太清楚传统工艺的困境,有好手艺,却没有好的推广渠道和商业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