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氛围真好,难怪能做出这么有味道的产品。”李敏一边打量,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我们报社一直很关注本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苏州记忆’项目把传统工艺和现代文创结合得这么好,还培养了这么多年轻传承人,这正是我们想报道的内容。”
张强则拿着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从庭院的整体景致,到手艺人劳作的细节,再到文创产品的特写,每一个画面都不愿错过。
“这些产品太精美了,尤其是这条晕色绣的围巾,色彩过渡太自然了,简直是艺术品。”他对着围巾拍摄特写时,忍不住赞叹道。
众人围坐在接待区的竹编桌椅旁,王丽给两位记者端来茶水和点心:“李记者、张记者,尝尝我们自己做的桂花糕,赵姨亲手做的,没有添加剂,都是纯手工的。”
李敏尝了一块桂花糕,甜香在舌尖蔓延,忍不住点头:“真好吃!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气,口感软糯不腻,这也是你们的文创产品吗?”
“目前还是体验区的伴手礼,不过我们已经计划把它纳入‘非遗美食’系列了。”徐佳莹笑着回应,“接下来我们还想开发苏式酥皮、枣泥麻饼等传统点心,用现代的包装和营销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老苏州的味道。”
采访正式开始,李敏拿出录音笔,问道:“徐总,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苏州记忆’项目的初衷和发展历程?”
徐佳莹喝了一口碧螺春,缓缓说道:“最初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和苏木都很喜欢苏州的传统工艺,但是发现很多老手艺都面临失传的风险,年轻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些传统工艺从深巷里‘请’出来,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魅力,愿意为它们买单,这样手艺人有了收入,手艺才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