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芽颤抖着点头,把脸埋进他怀里。
下一瞬,刀光撕裂长空!
“七星引命,九曜归元??断渊改?终式!”
一道洁白光柱自天而降,不是来自他自身,而是从千里之外奔涌而来??那是青云观弟子诵经之声,是守道书院学子默念的净魂咒,是边关将士点燃烽火时的誓言,是牢狱囚徒忏悔的眼泪,是江湖游侠舍命救人时的一句“值得”……
愿力汇聚,凝成一道贯穿天地的光刃,狠狠劈入怨军核心!
“不可能!”老者嘶吼,“凡人怎会有如此信念?!”
“因为他们记得。”杨戬站在光中,声音平静却撼动乾坤,“记得有人曾在火场背出邻人,记得有人宁愿饿死也不偷一口米,记得哪怕身处黑暗,仍有人愿意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
光刃落下,怨军哀嚎溃散,青铜鼓炸成碎片,老者吐血坠地。
杨戬缓步上前,俯视着他:“我可以杀你,但我不会。我要你活着回去,告诉所有人??只要人心尚存一丝善意,你们的阴谋,就永远无法真正得逞。”
老者瞪大双眼,最终瘫软在地,失声痛哭。
战斗结束,黎明将至。
杨戬抱着阿芽回到残破的小院。桃树苗已被毁,花种深埋泥中。他蹲下身,轻轻抚平泥土。
“花……还能开吗?”阿芽怯生生地问。
“能。”他微笑,“只要根还在,春天总会来。”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母亲玉佩,轻轻放在土中:“这是我娘留给我的东西,现在,我把它种在这里。等它生根发芽,你就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真正消失。”
阿芽眨着眼睛,忽然扑进他怀里:“叔叔,你以后别走了好不好?”
杨戬身体微微一震。
良久,他轻轻抱住她:“好。我不走了。”
---
数月后,江南春深。
昔日战场遗址上,建起一座新村,名为“归心庄”。村民多为战争遗孤、流离难民,皆由杨戬亲自安置。他教他们耕种、筑屋、识字,并请守道书院派遣教习前来授课。
村中央立有一碑,上书:“此处曾埋十万枯骨,今为万家灯火。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每逢月圆之夜,村民齐聚碑前,点起烛火,低吟安魂曲。歌声悠扬,飘荡在山水之间,竟使地底阴气渐消,连曾经躁动的怨脉也开始趋于平静。
李玄亲至视察,见此情景,感慨万千:“原来真正的封印,不是阵法,不是符咒,而是人心的安宁。”
杨戬站在山坡上看他走近,淡淡一笑:“你来了。”
“我带来了消息。”李玄递上一卷竹简,“九渊其余六处均已发现异常波动,尤其是北方‘葬骨原’与西方‘泣魂峡’,已有邪修集结,试图重启怨核。”
杨戬接过竹简,目光沉静:“那就一个个去。”
“你不担心吗?敌人越来越狡猾,手段越来越狠。他们不再正面挑战你,而是腐蚀人心,制造混乱,让你疲于奔命。”
“我当然担心。”杨戬望着山下炊烟袅袅的村落,“但我更怕的,是有一天,孩子们不再相信善良可以战胜邪恶。”
李玄沉默片刻,忽而笑道:“你知道吗?最近民间流传一首歌谣。”
“什么歌谣?”
“**二郎持刀立苍茫,不为神位不为王。只为人间灯火暖,一念清明照八荒。**”
杨戬闻言一怔,随即摇头失笑:“胡编乱造。”
“可百姓信。”李玄认真道,“他们说你是‘至圣先师’,不是因为你会法术,而是因为你教会了他们??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做个发光的人。”
风吹过林梢,带来远处孩童的笑声。
杨戬抬头望天,云淡风轻。
他知道,姜璃终会归来,幽墟不会甘心沉寂,九渊之下仍有无数双眼睛在窥视人间。但他也知道,这片土地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挺身而出,哪怕微弱如萤火,也要照亮一方黑暗。
这才是最强大的道。
这才是真正的“守道”。
---
三年后,春雷初响。
守道书院迎来第三届新生。礼堂之上,悬挂一幅巨画:一位布衣男子牵着小女孩的手,走向开满白花的山坡。画旁题字:
**“所谓英雄,不过是普通人选择了不平凡的坚持。”**
讲台上,李玄拄拐而立,声音洪亮:
“今日入学,不考神通,不论出身,只问一句??当你看见他人受苦时,你是否会停下脚步?若答案为‘是’,那你便已是道之一员。”
台下掌声雷动。
而在远方群山之间,一所简陋学堂里,杨戬正在教一群孩子写字。
黑板上写着两个大字:**良知**。
一个小男孩举手:“先生,这两个字很难写,为什么要学?”
杨戬放下粉笔,看向窗外盛开的白花,轻声道:
“因为将来有一天,这个世界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两个字,光,就不会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