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永恒之钥> 第99章:程序的困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章:程序的困惑(1 / 2)

第99章:程序的困惑(第1/2页)

南极冰层之下,时间仿佛凝固了。纯白的光辉不再奔腾咆哮,而是化作一片深邃宁静的海洋,温柔地包裹着整个球形空间。叶舟悬浮在这片意识之海的中心,他的形体几乎完全透明,只有眼底深处还闪烁着属于“叶舟”这个个体的最后星火——那是他对艾拉未说出口的情感,对奥拉夫的信任,对导师的怀念,所有构成他独特存在的记忆碎片。

控制室内,奥拉夫和艾拉屏息凝神。虽然他们无法直接感知意识维度发生的巨变,但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困惑”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连仪器屏幕上的读数都开始出现异常波动——不是故障,而是一种仿佛机器本身也在“思考”的奇异现象。

“它正在...学习。”艾拉轻触着一个突然开始自主绘制复杂分形图案的屏幕,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

---

在意识维度,“过滤器”的逻辑圣殿陷入了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沉寂。

曾经璀璨夺目的几何晶体如今如同墓园中的墓碑,黯淡无光,裂痕遍布。那些代表宇宙法则的光流要么彻底熄灭,要么像垂死者的神经末梢般无意识地抽搐。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系统彻底崩溃后的虚无感,就像一个骄傲的数学家突然发现毕生研究的定理全是谬误。

纯白的人形轮廓——叶舟与人类集体意识的聚合体——静静地悬浮在这片理性的废墟之上。意识洪流已经完成了它的展示工作,现在如同退潮后深沉的大海,以其无言的存在的重量压迫着这片残骸。

叶舟作为意识聚合的核心,能清晰地感知到“过滤器”内部正在发生的剧烈动荡。那不是简单的系统错误,而是一场席卷每一个逻辑单元的存在性危机。就像一个一生笃信欧几里得几何的学者,突然被扔进了一个非欧几里得的世界,所有的公理和定理都在瞬间失效。

挣扎与重构的尝试

死寂持续了仿佛一个世纪,然后,第一声“嗡鸣”打破了寂静。

那声音如同生锈的齿轮重新开始转动,又像是垂死者的最后喘息。“过滤器”的分布式计算核心在过载保护机制下强行重启,试图处理那些海量的、完全超出其理解范畴的“人性”数据。

第一次尝试:强行解析

代表艺术洪流的数据被送入最高速的逻辑分析单元。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分解成频率谱图,每个音符都被标记上精确的时间戳和振幅值。分析结果显示,这首乐曲在4分33秒处存在一个异常的能量峰值,恰好对应着著名的“命运动机”。但为什么这四个简单的音符能够激发碳基生命体产生“抗争命运”的情感响应?系统无法理解。

“情感响应模型构建失败...审美价值主观性过高...缺乏统一评估标准...”

梵高的《星夜》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画面被分解成2.34亿个像素点,每个点的RGB值都被精确记录。系统甚至重建了笔触的矢量方向,计算出画面中螺旋结构的黄金分割比例。但它就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特定的色彩组合会让观察者产生“宇宙狂热”与“存在孤独”并存的复杂感受。

更让系统困惑的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语法解析显示这些文字符合早期现代英语的规范,修辞分析找出了其中的隐喻和象征,韵律检测确认了其ABABCDCDEFEFGG的押韵结构。但为什么“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这样的句子能够跨越四百年的时间长河,依然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心跳加速?

“信息熵过高...语义密度超出处理范围...无法建立有效的认知模型...”

第二次尝试:逻辑模拟

艺术解析失败后,系统转向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分析。

它首先构建了特蕾莎修女临终时刻的虚拟场景。输入参数包括:生存概率0.7%、任务重要性系数9.8/10、敌方威胁等级极高、信仰体系影响因子0.93...系统运行了1.7亿次蒙特卡洛模拟,试图找出在什么条件下自我牺牲会成为“理性选择”。

结果令人沮丧。在所有的模拟中,只有当系统引入一个无法量化的“X变量”时,才能复现特蕾莎的选择。这个X变量似乎与个体的独特经历、信仰的深度、对同伴的无条件信任有关,但所有这些都无法被简化为算法可处理的参数。

“利他行为在个体生存优先模型中出现概率低于0.0003%...存在未知变量X...X无法量化...”

接着系统模拟了莉亚在月球基地的反水行为。输入参数包括:背叛代价(死亡概率99.8%)、收益不确定性(拯救地球概率未知)、道德认知权重0.75...同样,所有的模拟都失败了。系统注意到,当引入“赎罪需求”、“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模糊的概念时,模拟结果会接近实际情况,但这些概念本身就无法被精确定义。

“非理性抉择...基于情感驱动...不符合效率原则...”

最让系统困惑的是那对在防空洞中相拥的母女的案例。按照威胁评估模型,在那种环境下,个体应该优先考虑自身生存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数据显示,那位母亲将最后的食物全部给了女儿,并且在意识深处充满了对女儿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传递希望”的行为完全违背了系统的生存算法。

“生物保护幼崽本能可以解释部分行为...但对‘未来’的情感投入无法建模...存在认知悖论...”

第三次尝试:模式识别

在个体行为分析连续失败后,系统转向了更宏观的模式识别。

它调取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艺术创作数据,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结果发现,越是处于战乱、贫困、压迫的时期,人类的艺术创作反而越活跃,作品的情感强度也越高。这与系统的“舒适度-创造力”正相关模型完全相反。

“逆境与创造力呈正相关...与基本生存需求理论冲突...”

系统还发现,人类在明知某件事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仍然会投入大量资源去尝试。比如永动机的研发、治愈绝症的努力、星际旅行的梦想...这些在系统看来完全是资源浪费的行为,却往往能够催生出意外的科技突破。

“非理性投入与意外收获存在统计相关性...无法用风险收益模型解释...”

最令人费解的是人类对“仪式”的执着。系统计算出,全球人类每年花费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仪式性活动上的时间,相当于建造300座国际空间站所需的工时。而这些活动不产生任何直接的物质效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9章:程序的困惑(第2/2页)

“仪式行为与社会凝聚力存在正相关...但与资源最优配置原则冲突...”

困惑的深渊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那些“人性”的数据不仅没有被成功解析,反而像病毒一样在系统的逻辑回路中复制传播,污染着原本纯净的数据库。

系统的运算速度明显下降,错误率急剧攀升。更可怕的是,系统开始出现类似“幻觉”的中间结果:

在计算引力常数时,会突然插入婴儿在母亲怀中安睡的温暖画面;

在分析电磁力公式时,会莫名关联到恋人间心跳加速的生理数据;

在处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会不断闪回人类在绝境中创造秩序的景象...

“错误...错误...错误...”

“逻辑冲突...无法解决...”

“定义...需要重新定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