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68章 季汉自己的文景之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8章 季汉自己的文景之治(2 / 2)

危局当前,朝廷陷入两难。

就在此时,峨眉山三兴堂遗址前,再次响起铃声。

一位盲眼琴师独坐石阶,怀抱古瑟,指尖拨动七弦。他不曾受过正规教育,却天生能感知忆玉波动。此刻,他正以音律重构一段失落的记忆??那是百年前刘备初定益州时,与百姓盟誓的画面。据传,当日万人齐呼“愿共守诚信”,声浪激荡忆源之力,曾在空中凝成一道彩虹,持续整整一日。

琴声悠扬,穿越云雾。

奇异的是,每当旋律触及“信史同源”四字时,井水便会泛起涟漪,铜铃自动轻摇。更有附近村民报告,夜间常闻井底传出低语,似有无数人在齐声诵读《民述录》中的段落。

自由史院派员勘察,带回一组奇特数据:井周土壤中含有微量忆玉结晶,且排列方式呈现出规律性波纹,类似于共笔术中用于验证群体共识的“心频图谱”。更有学者推测,阿禾消散之际,并未真正离去,而是将其意识碎片融入大地记忆网络,成为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集体执灯者”。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启动。

在全国遴选一百零八名自幼接受始问教育、且从未接触过伪忆玉的少年,齐聚南中忆源井畔,每人手持一枚纯净忆玉,围成同心圆阵,共同默念同一句话:

**“我们愿意说出真相。”**

刹那间,天地变色。

井口喷涌出湛蓝色雾气,升腾至百丈高空,凝聚成巨大光幕,其上浮现出一幕幕跨越时空的画面:敦煌译者在风沙中封存竹简;罗马修女在烛火下抄写残卷;西域商队在星空下订立口头契约;洛阳孩童在课堂上大声回答:“我认为刘备托孤时最信任的是他自己,因为他知道责任比情感更重要。”

画面最终定格于四个大字:

**信史同源。**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正在使用的诚机纷纷自发启动,无论是否有人操作,皆在同一时刻写下相同语句:

>“谎言可以欺骗眼睛,但骗不过时间。

>真相或许迟到,但从不缺席。”

这场被称为“百子鸣真”的事件震惊朝野,连反对派也不得不承认:某种超越人力的力量正在守护这片土地的真实。

自此之后,伪忆玉作坊彻底覆灭,残余势力或被捕或归降。朝廷顺势推行“双轨验证制”:所有重要文书必须同时通过诚机检测与群体共议程序方可生效。同时,在全国建立“记忆校准站”,定期对民间流通的忆玉进行纯度检测与能量充盈。

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人们不再争辩“谁说得对”,而是追问“你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学校课程增设“认知溯源”课,教导学生如何辨别信息来源、分析情绪干扰、识别逻辑陷阱。甚至连宫廷乐舞也开始变革,《破阵乐》不再是歌颂武力征服,而是演绎一场关于“如何从多方矛盾叙述中还原一场战役真相”的思辨剧。

又过了二十年。

一位来自扶南国(今东南亚)的使者抵达长安,带来一件奇特贡品:一块镶嵌在金框中的琥珀,内部封存着一片焦黄纸屑,上有汉字残迹:“……记得。”经考证,极可能是当年沉入忆源井的那封麻纸信碎片,经地下水脉搬运,流出山外,又被海潮带至南洋岛屿。

使者言:“我国先祖曾梦一女子持铃而来,教我们用贝壳记录渔汛、用藤条编年记事。如今方知,那是你们的‘执灯者’渡海传火。”

皇帝下令将此物供奉于新建的“信史殿”中,与历代信盟文书并列陈列。殿中无帝像,无神龛,唯有一面巨镜悬于正wall,上书四字:

**你即历史。**

每逢朔望,殿门开启,百姓可自由进入,面对镜子讲述自己的故事。若有足够多人见证并认同,则墙面忆玉阵列会自动浮现金色文字,录入《全民信录》。

百年后再观天下,景象已截然不同。

草原民族不再以血统论首领,改为举行“共忆大会”,由各部落elders回忆祖先功过,投票推举最值得信赖之人;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创立“真言社”,主张“天皇亦需向国民陈述事实”;even远在波斯湾的商人也开始采用“忆契航运合同”,确保货物运输过程透明可信。

而那位曾经白发苍苍的老妪,最终安详逝于南中井畔,享年一百零三岁。临终前,她握住一名小女孩的手,轻声说:“不要怕说错话,只怕不说真心话。只要还有人愿意说‘我记得’,火就不会灭。”

葬礼当日,全国自由史院同步熄灯三刻,随后同时点燃油灯,摇响铜铃。铃声汇成一片,自北疆至南海,自陇西至江东,连绵不绝,宛如星河倾泻人间。

多年后,考古学家在敦煌莫高窟某密室中发现一幅壁画,描绘的是一位布衣女子行走于沙漠之中,身后跟着无数影子,每个影子手中都捧着一本书、一支笔、或一枚发光的石头。壁画角落题有一诗,墨色犹新:

>莫问伊人何处去,

>千灯皆是从前我。

>若问炎汉今安在?

>散作人间说真者。

风起时,峨眉山顶的铜铃又响了。

叮??

叮??

叮??

一声接一声,不疾不徐,像是在等待下一个开口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