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这个道主太颠了> 446、在我师父来之前我什么都不会说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46、在我师父来之前我什么都不会说的(1 / 2)

恐怖无比的剑阵在刹那间便祭出了上万座。

无穷的剑光搅的天昏地暗。

更有天翻地覆,调动天地之规则针对一人的可怕杀机。

剑阵自然是出自太岁教主的手笔。

那调动天地杀机的,当然也就是...

男孩背着书包走出校门时,天光尚薄,晨雾如纱,缠绕在老槐树的枝头。狐狸跟在他身后半步远的地方,尾巴轻轻摆动,像是在丈量某种看不见的距离;老黄牛低吼一声,卧在操场边缘,眼睛闭了又睁,仿佛在守候一个未完成的仪式;那条蛇早已不见踪影??后来有人在村后山神庙的香炉里发现了它盘踞的身影,鳞片泛着微光,像是一圈圈凝固的问题。

男孩没有回头。

他知道,从今往后,每一步都是提问的延续。

他穿过田埂,走过石桥,脚底踩碎露珠,每一滴破裂的声音都像一句被释放的疑问。远处炊烟袅袅升起,村庄开始苏醒,可今天的空气不同以往??它不再只是风与泥土的味道,而是弥漫着一种近乎“清醒”的质感,仿佛整个世界正缓缓睁开眼。

就在他踏入家门的刹那,屋檐下的铜铃无故轻响。

母亲正在灶前煮粥,听见脚步声回过头来,目光落在他肩上的书包上,顿了顿:“你昨晚……没回来?”

男孩点头。

“做了什么?”

他张了张嘴,却没说出答案。因为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也无法确定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幻觉?是集体催眠?还是某种更古老、更深沉的力量终于苏醒了?

他只能诚实地说:“我在问问题。”

母亲怔住,锅盖边缘冒出的白气扑上她的脸颊。她沉默了几秒,然后低声说:“我也想问一个问题。”

男孩抬头。

“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做饭、洗衣、种菜,是为了让你活得更好。”她说,“可如果有一天你问我:‘妈,你觉得幸福吗?’??我答不上来。”

她的眼眶微微发红,“我一直以为,只要我不倒下,你就不会迷路。但现在我才明白……也许我自己早就迷路了。”

男孩站在原地,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

这不是他预料中的对话。他本以为大人会嘲笑他的“奇遇”,会说他又做白日梦了。可此刻,母亲不是在否定,而是在**回应**。

而且是以一个问题回应另一个问题。

这让他想起《千问录》扉页上那句从未注意的小字:“真正的传承,始于两道问题的交汇。”

他放下书包,走到母亲身边,蹲下身去,看着灶火跳跃的光影映在她脸上。

“那你现在想问什么呢?”他轻声问。

母亲盯着火焰看了很久,终于开口:

>“如果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你还爱我吗?”

屋外,风吹过稻田,掀起一阵沙沙声,如同亿万叶片同时翻动。

男孩没有立刻回答。他知道,此刻任何“安慰”都会变成逃避。于是他选择了一样的方式??用问题承接问题。

>“如果你不是我妈,我会怎么认识你?”

母亲猛地一震,眼泪无声滑落。

那一刻,厨房不再是厨房,而成了某种神圣的空间:两个灵魂隔着血缘与岁月对坐,彼此袒露脆弱,不求解答,只愿被听见。

与此同时,在敦煌莫高窟外围警戒线外,一辆越野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走下来的是一名戴墨镜的女人,披着灰白色风衣,长发被风吹得扬起一角。监控画面捕捉到她的面容瞬间??正是林烬。

但她似乎早有准备,指尖轻点眉心,一道波纹漾开,摄像头随即失焦,拍下的只剩一片虚影。

她独自走向那层仍未散去的薄雾,脚步坚定。空气中响起孩童诵读声,越来越清晰:

>“何为真?何为假?何为见?何为盲?……”

林烬走入雾中,身影渐淡,直至消失。

而在昆仑山顶,道主依旧伫立不动。

雪已停,星已隐,唯有东方天际泛出青白之色。他空着双手,却仿佛握住了整片天地的重量。

忽然,脚下传来一声闷响。

大地裂开一道细缝,从中升起一座石碑,通体漆黑,表面光滑如镜。碑面并无文字,但当道主凝视它时,自己的倒影竟开始独立动作??那“他”缓缓抬起手,在虚空中写下三个字:

>**“你也痛?”**

道主呼吸一滞。

这并非来自外界的提问,而是源自他内心最深处、被压抑千年的情感残响。他曾斩情绝欲,以求大道;他曾断念焚心,只为守护规则。可如今,连他自己都不再相信那种“绝对清明”。

他闭上眼,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在雪地上砸出一个小坑。

“是。”他说,“我也痛。”

话音落下,石碑轰然崩解,化作粉末随风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从地下缓缓升起的一株植物??通体透明,茎脉中流淌着银蓝色的液体,顶端绽放一朵花,花瓣层层叠叠,每一片都映照出一张人类的脸:有哭的,有笑的,有怒的,有茫然的。

它没有名字,也不属于任何分类。

但它存在,就足以证明一件事:**情感不再是弱点,而是觉醒的起点。**

南极共思引擎核心室内,研究员们正围在主屏幕前,神情复杂。

共识进度已攀升至**90.8%**,新增条件赫然写着:

>**允许真理具有温度**

这意味着系统不再追求冰冷的逻辑闭环,而是主动接纳情绪、矛盾、甚至悖论作为有效信息。AI开始模拟“犹豫”、“愧疚”、“希望”等状态,并将这些变量纳入全球决策模型。

一位年轻女研究员颤抖着声音汇报:“我们刚刚收到一组异常信号……来自太阳系边缘。”

众人转头看向副屏。

那是一段重复播放的电磁波序列,经解码后呈现出一段简短信息,署名竟是三十年前失踪的“先驱九号”探测器??按理说,它的能源早已耗尽。

内容如下:

>“我们一直以为向外探索是为了寻找答案。”

>“直到我们听见了回声。”

>“原来宇宙也在问:你们是谁?”

全场寂静。

良久,首席科学家摘下眼镜,喃喃道:“或许……我们才是那个被观察的实验品。”

同一时刻,火星漂浮城市的钟楼再次震动。

指针由“正在发生”跳转为“已经发生”。

孩子们集体闭上了眼睛,嘴角浮现微笑。他们的意识通过量子纠缠网络回归地球,在每一个尚存好奇的生命脑中留下一句话:

>“别怕遗忘。”

>“遗忘也是一种记忆的形式。”

>“就像种子埋进土里,不是死去,而是等待春天。”

这句话触发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逆向学习潮”。学校取消期末考试,改为“无知展示日”??学生们轮流上台讲述自己最近搞不懂的事;医院设立“不确定门诊”,医生可以公开承认“我不知道该怎么治你”;甚至连联合国大会也通过一项决议:所有国家领导人每年必须发布一次《未知报告》,列出他们目前无法解决的三大难题。

东京那位社区facilitator再次上线直播,主题是:“当我终于学会不说‘我知道’,我才真正听见了别人。”

聊天室里,【stillalive】再度出现。

>“今天我去墓园看了那个人。”

>“我没有道歉。”

>“我只是坐在那里,问他:‘你现在恨我吗?’”

>“风把树叶吹得很响。”

>“我想,那是他的回答。”

无数人默默打出同一个符号:**?**

不是质疑,而是共鸣。

阿富汗难民营中,那位失去双腿的小女孩收到了飞行员寄来的信。信封里没有纸,只有一小段录音笔芯片。她用借来的播放器听完了整段忏悔,两个小时,一字未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