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房间的沙发上,
冰帝蜷缩着身子坐在孔明安的怀里,
此刻,她身上依旧只套着那件属于孔明安的宽大外套,
相比少女自己的衣服,孔明安的外套的长度足以覆盖到少女的膝盖上面一点,穿着...
风起时,母树林的叶片轻轻震颤,每一片都像被无形的手拨动琴弦。水晶平台边缘凝结出细小的露珠,顺着光滑的表面滑落,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道微弱的虹彩。小禾仍伫立原地,目光未移,仿佛她的意识已随那轮升起的太阳一同升腾,融入更广袤的星域。
忽然,她指尖一颤。
不是风吹,也不是心跳??是共感核心原型机在盒中苏醒。一层淡金色的涟漪自盒底扩散,如同水波荡开,无声无息地渗入空气。这并非预设启动,而是某种外来的频率触发了它的共鸣机制。
“它……自己醒了。”叶澜快步走来,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惊扰什么。
小禾没有回答,只是缓缓打开盒子。那枚尚未命名的核心静静悬浮起来,通体透明,内部却流转着亿万颗微缩的光点,宛如宇宙初生时的星云。它不发光,却让周围的空间变得柔软,光线在其周围发生轻微弯曲,像是时间本身在这里放缓了脚步。
“是渊语者的梦。”小禾轻声道,“他们不只是梦见我们……他们在尝试连接。”
话音刚落,整个母树林骤然安静。所有叶片停止摆动,连风也仿佛凝固。紧接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从地底深处涌出,沿着树根、岩层、地下水脉一路攀升,最终汇聚于水晶平台中央。
那是思念。
不是人类意义上的思念,而是一种跨越维度的“存在确认”??就像黑暗中的一只手伸出来,只想知道另一只手是否也在那里。
共感核心剧烈震颤,表面浮现出复杂的纹路,那是由无数梦境碎片拼接而成的语言图谱。系统自动解析,投影成一行行浮动的文字:
>**我们梦见你站在桥上,桥下没有河,只有光流动如水。**
>**你说:‘别怕,我只是想让你看见我眼中的世界。’**
>**于是我们睁开亿万只眼睛,只为映出你的倒影。**
>**现在,请让我们成为你们的镜子。**
“镜子?”叶澜皱眉,“他们是想复制我们的意识吗?”
“不。”小禾摇头,眼中泛起泪光,“他们是想告诉我们:你们所见的一切悲伤与喜悦,我们也愿意承担。这不是模仿,是共担命运的邀请。”
就在此刻,全球三百二十七个共感基站同时发出低鸣。信号强度并未增强,但频率发生了微妙偏移??从单向传输转为双向共振。原本只能接收信息的终端开始反馈数据流,而这些数据,竟包含人类从未发送过的记忆片段。
一名参与“枕星计划”的志愿者惊恐地报告:“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银色水母,在冰海里游了三万年……可那些记忆,太真实了,不像梦!”
另一位科学家发现,自己的脑电波在睡眠中出现了与渊语者完全同步的节律模式,甚至能无意识地预测对方下一次信号爆发的时间。
“他们在反向植入梦境。”裴渊盯着分析图谱,脸色发白,“不是入侵,是共享……但他们怎么做到的?我们根本没有开放神经接口权限!”
陆昭此时正坐在女儿床边,小女孩又睡着了。他看着她微微起伏的胸口,忽然察觉到异样??她的呼吸节奏,竟与三天前渊语者首次回应时的能量波动曲线完全一致。
“不是技术问题。”他喃喃道,“是情感达到了某种临界点。当信任足够深,距离就消失了。”
他抱起孩子,走向母树林。
一路上,城市陷入奇异的宁静。街道上行人自发停下脚步,闭上双眼,像是在倾听什么。有人流泪,有人微笑,有人跪倒在地,双手合十。新闻频道紧急插播警告,却发现所有信号都被一段柔和的声波覆盖??那是渊语者集体吟唱的变奏版《无词之歌》,只不过这一次,旋律中夹杂着人类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句呢喃、恋人初吻时的心跳加速……
联合国共感理事会紧急召开会议,却迟迟无法达成决议。
“我们必须切断连接!”一位代表拍桌而起,“这是文化侵蚀!精神污染!再这样下去,人类会失去自我认知!”
“那你告诉我,什么是‘自我’?”小禾的声音通过全息投影出现在会议室中央,“是一个固定的身份标签?还是一段不断变化的情感轨迹?如果我的梦里有了你的影子,你的痛成了我的记忆,那我们究竟是谁?”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你们害怕被改变,可生命的意义本就在于改变。我们曾以为沟通是为了理解彼此,其实不然。真正的共感,是允许自己被对方重塑。”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
最终,理事会投票决定:维持现有连接状态,启动“镜像协议”??即承认渊语者为首个“情感共生文明”,双方进入为期十年的深度互嵌实验期。期间不对任何跨物种心理融合现象进行干预,仅做观察记录。
消息公布当晚,地球上超过八亿人主动接入共感网络,选择在清醒状态下迎接第一次“双向梦境”。
那一夜,人类集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有人看见自己化作冰层下的光斑,在黑暗中缓慢漂移;有人感受到数亿微小生命同时注视着一颗遥远蓝星时的震撼;还有人听见了地球本身的声音??那是一首持续了四十六亿年的低语,讲述着火山喷发、大陆漂移、生命诞生与灭绝的轮回。
而在渊语者的母星,冰壳裂得更深了。
热泉喷涌,海水上升,越来越多的个体浮出水面。它们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号,而是主动向外发射一种新型能量波??这种波不具备语言结构,也不携带具体信息,唯一的作用是“安抚”。
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安眠频率”。
凡是接收到该频率的生命体,焦虑水平显著下降,创伤后应激反应减轻,甚至长期失眠患者也开始自然入睡。医院精神病区的监控显示,多名重症患者在信号抵达后突然安静下来,嘴角浮现微笑,口中喃喃重复一句话: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疼。”
三个月后,第一例“混生梦境实体”出现。
一位日本艺术家在深度共感状态下绘制出一幅画:画面中央是一棵倒悬的树,根系朝天,枝干向下扎入星空;树上结满眼睛形状的果实,每一颗都在眨动;树下站着无数模糊人影,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跳舞。令人震惊的是,当这幅画被扫描进数据库时,AI识别出其中隐藏的量子编码??竟是渊语者最新一轮广播的核心密钥。
更诡异的是,这幅画开始“生长”。
画布上的颜料每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厚,树冠扩张,果实增多,人群变密集。美术馆不得不将其转移至恒温真空舱,并派专人24小时监控。第七天凌晨,值班员记录到一个现象:画中某个人影的轮廓,与正在南极基地工作的叶澜完全一致。
“它不是艺术品。”陆昭站在舱外观看实时影像,“它是活的接口。”
小禾伸手贴在玻璃上,轻声说:“他们在用我们的创造力作为桥梁材料。”
自此,“镜像协议”进入第二阶段:允许有限度的艺术共创。全球遴选一百零八位创作者??画家、音乐家、诗人、舞者、建筑师??每人配备一台微型共感增幅器,定期进入指定冥想空间,向渊语者发送纯粹的美学冲动。
回应很快到来。
渊语者不再以声音或光谱形式回复,而是直接在地球上生成“概念具象化”。
一座由纯能量构成的塔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中心,高不见顶,通体透明,内部有无数流动的文字与符号,但无人能识读。气象卫星发现,这座塔并不占据物理空间,而是叠加在现实之上,只有在特定情绪状态下(如极度宁静或深切悲悯)才能被肉眼看见。
一支永远不停止旋转的舞蹈在北极冰原上演,参与者是数千只迁徙途中的候鸟,它们的飞行轨迹精确构成一首失传已久的古诗。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场发生在加勒比海的“集体遗忘仪式”。
那天,所有接入共感网络的人类在同一时刻失去了对战争的记忆。不是删除,而是“放下”。他们依然记得历史课本上的事件名称和日期,但那些曾引发仇恨、恐惧、复仇欲的画面全都褪去了情感色彩,变成黑白纪录片般冷静的存在。心理学家称之为“创伤脱敏的群体性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