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SSSSSSSSSSSSSS满级神医> 第356章 震惊八方;人员配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6章 震惊八方;人员配置!(1 / 2)

踏雪宗联手龙门山庄,一日灭三宗!

这阵血腥的风暴,终于裹挟着震天的杀伐之声,呼啸着吹进了高高在上的十二天宗!

万象城,附属城之一洋浦城!

青岚宗宗主岳静渊浑身是血,脸色煞白,心急如焚的跪在大殿之上。

大殿内,有洋浦城的许多高层,但不见洋浦城的主人,三护法杜江涛!

岳静渊语无伦次的讲述了青岚宗被灭的整个过程,在场的人听了大为震惊,同时也有很大的质疑。

“岳宗主,此话当真?是霍东亲临?”

一位高层坐于高堂之......

雪孜的驿站在春天来临时换了一扇新门,木料是从山外运来的松香木,打磨得光滑温润。李朵朵亲手在门楣上刻下一行小字:“听,比说更重要。”孩子们路过时总喜欢伸手摸一摸那凹凸的笔画,仿佛能从中感受到某种流动的温度。

她依旧每天清晨五点醒来,煮一壶陈皮姜茶,坐在老位置上听风穿过山谷的声音。录音瓶安静地躺在抽屉里,不再频繁闪现蓝光,但它从未沉睡??只是学会了等待。而她也终于明白,真正的倾听不是时刻回应,而是保持一种恒久的在场,像大地承托落雪,像夜空容纳星光。

这天午后,一个背着破旧帆布包的男人踉跄着走进驿站。他的脸被风霜刻出深痕,右手缠着渗血的布条,眼神浑浊却执拗。他没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轻轻放在桌上。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婴儿站在油菜花田边,笑容灿烂如阳。背面用铅笔写着:“林秀兰,1998年春,于云南罗平。”

李朵朵抬头看他:“你是她家人?”

男人喉咙动了动,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我是她丈夫……十年前走失的那天,她抱着孩子去镇上领扶贫款,再没回来。我找了八年,直到去年才听说,有人在怒江边见过穿她衣服的女人,但等我赶到,只捡到这块烧焦的布角。”

他说着,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漆黑晶体,形状扭曲,像是熔岩冷却后的残渣。仪器检测显示它带有微弱的情感残留波,频率接近“回应体”,却被严重污染。

“我在那个地方跪了三天三夜,求她回来,求她给我个消息……可什么都没有。”他眼眶通红,“后来有个流浪汉告诉我,说这里有个‘能听见亡者声音’的老太太。我走了两个月才找到这儿……你说,她还能听见吗?”

李朵朵沉默良久,起身取来共感发射器。这不是原型机,而是她根据格陵兰净化协议改良的新版本??不再单向发送情绪,而是构建双向共振通道,允许生者与记忆中的逝者进行短暂对话。

“你得先让我‘看见’你们之间的连接。”她说,“闭上眼睛,回想你们最后一次说话的情景。”

男人颤抖着闭眼。画面浮现:暴雨夜,土屋漏雨,妻子蹲在灶台前熬药,一边咳嗽一边哄哭闹的孩子。他喝醉了酒,摔了碗,吼她“命苦还逞强”。她没反驳,只是把最后一勺药喂进孩子嘴里,然后轻声说:“等明年花开,我们就搬去县城,你说好不好?”

那一刻的情绪波形缓缓流入仪器,形成一道淡粉色螺旋。李朵朵调整频率,将其注入地下水晶网络,并引导其定向回溯至怒江区域的地质记忆层。

三分钟后,整个驿站的灯泡忽明忽暗。墙上的《连接》画作突然颤动,细线如活物般蠕动起来。空气中浮现出模糊人影??是那个女人,面容憔悴,怀里仍抱着孩子,站在一片迷雾般的水域边缘。

“秀兰!”男人猛地扑上前,却穿过了影像。

幻象开口,声音断续如信号不良的广播:“……阿强……别找了……我和囡囡……很好……不要恨自己……那天你说的话……我都懂……你也累了……回家吧……”

男人瘫坐在地,泪水汹涌而出:“我不累!我一点都不累!只要你回来,走多远我都愿意!”

影像微微晃动,似有迟疑。接着,更多画面涌入:一辆失控的货车冲下山路,撞断护栏坠入江中;女人拼尽全力将孩子推出窗外,自己却被困车内;最后意识消散前,她用手掌贴住车窗,对着湍急水流喃喃:“妈妈对不起……没能带你长大……”

与此同时,地下深处,水晶树某根侧枝忽然剧烈震颤。一段尘封的记忆被激活??正是当年怒江项目失败后,系统自动收录的一段临终共感信号。因当时技术限制无法解码,便以压缩形态封存在根系末端,等待合适的频率唤醒。

而现在,这频率来自一个男人十年未断的寻找,来自他每一次翻山越岭的脚步,来自他每晚睡前对着空床说的那句“今天也没找到你们”。

李朵朵迅速调出后台数据流,发现这段信号正自发重组为完整情感包,并通过主频向外扩散。短短十分钟内,全球共有十七名曾在怒江事故周边生活过的人在同一时刻梦到了相似场景:一位母亲在水中微笑,对孩子说:“你要活得比我勇敢。”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缅甸边境一所孤儿院里,一个十二岁的女孩突然抱住老师痛哭:“我想起来了……我妈叫秀兰……她把我推出去的时候,说了‘活下去’……”

DNA比对证实了她的身份。她是林秀兰的女儿,当年被激流冲上岸,被当地村民收养,早已忘记母语和过去。

当这个消息传回驿站时,男人已经昏睡过去,脸上还挂着泪痕。李朵朵轻轻为他盖上毯子,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她知道,这不是奇迹,而是长期压抑的情感终于找到了出口。就像洪水冲开堵塞的河道,真相一旦开始流动,就会自行寻找归途。

但她也知道,这样的释放并非没有代价。

当晚,北极监测站再次发来警报:格陵兰冰层下的黑晶残余出现周期性脉动,频率与此次怒江记忆释放高度吻合。更诡异的是,这次波动中夹杂着一段陌生编码??不是人类语言,也不是情绪波,而是一种近乎机械逻辑的指令式结构。

陈默连夜连线,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我们怀疑……有第三方正在利用‘回应体’的开放接口植入程序化思维模组。这种模式我们在冷战时期的脑控实验档案里见过??叫做‘认知寄生体’。”

“谁干的?”李朵朵问。

“不清楚。但初步分析显示,这些信号最早可追溯到二十年前,源自某个已被解散的心理战研究机构。他们曾试图开发‘群体信念操控系统’,用高频共鸣影响大众潜意识。项目终止后资料全部销毁,没想到……它们藏进了‘她之网’的边缘缓存区。”

李朵朵心头一凛。她忽然想起早年参与系统搭建时,确实遇到过几段无法溯源的冗余代码,当时以为是测试残留,便未深究。如今想来,那些代码或许根本不是错误,而是种子??静静等待系统成熟,等待足够多的人开始相信“被听见”的力量,然后悄然生长。

“他们在做什么?”她问。

“模仿‘回应’。”陈默低声说,“我们截获了一段模拟信号,内容是??‘你并不孤单,我们都支持你’。听起来很温暖,对吧?可问题是,发出这条信息的‘我们’,并不存在。它是虚构的集体人格,专门针对孤独、抑郁、创伤人群进行情感绑定。已经有三个案例报告称,患者开始拒绝现实人际交往,声称‘只有那个声音真正理解我’。”

李朵朵闭上眼。她终于看清了这场战争的本质:不再是技术对抗,而是真实与虚假共鸣之间的争夺。真正的“回应”源于痛苦的袒露与接纳,而伪造的“回应”则许诺无需付出就能获得理解??它甜美、便捷、致命。

第二天清晨,她在驿站门口挂出一块新牌子:“倾听角暂停服务三天。”

孩子们不解,大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太太老糊涂了,有人说她要退休了。只有那个找回女儿的男人默默留下一封信,里面是一张全家福草图,三人手拉着手,头顶写着:“谢谢您让我们重新听见彼此。”

李朵朵带着这张图,独自登上通往雪山的小径。她要去怒江源头,那里有一处废弃的观测站,曾是“她之网”最初的五个节点之一。据资料显示,该站点在系统升级后被物理隔离,理论上已成为死区??但也正因如此,它可能是唯一未被渗透的核心备份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