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6章作坊区(感谢礼物支持加更一章)(第2/2页)
这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循环!
而不是现在这样,工业品积压,乡亲们买不起,两头受困!”
他看向搪瓷厂的干部和工人:“所以,你们厂的问题,不仅仅是窑炉和花纸。
是要重新思考定位,打开思路,既要挖掘潜力,用巧思提升现有产品的附加值,开辟特色市场;
更要眼光向下,看到广袤农村的潜在需求和为我们工业提供的广阔天地!”
陈朝阳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技术和经营思路,更将一家工厂的困境,上升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清晰地勾勒出了“工农循环”的现实路径。
车间主任和老师傅的眼神,从最初的愁苦和迷茫,逐渐变得明亮而充满希望。
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领导,带来的不仅仅是批评,更有破局的新思维和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路径。
……
苏州,临河传统丝绸作坊区
与之前机器轰鸣的国营工厂不同,踏入这片临水而建的私人作坊区,时间仿佛慢了下来。
空气中弥漫着蚕蛹的腥气和湿丝的味道,耳边是潺潺水声和木制缫车规律的吱呀声。
陈朝阳走进一家挂着“沈氏丝坊”牌匾的作坊,里面闷热潮湿。
作坊主是一位穿着素净蓝布褂、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太太,约莫六十上下,眼神里透着常年经营积累的精明与一丝疲惫。
她正低头检查着一筐刚送来的蚕茧,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看到几位穿着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由当地工业局的同志陪同进来,
脸上立刻堆起了小业主特有、混合着谦卑与警惕的笑容,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来。
“几位领导,是市里工业局的同志吧?快请进,快请进,地方简陋,委屈各位了。”
沈老太一边招呼,一边用围裙擦了擦手,目光快速扫过陈朝阳等人,似乎在判断他们的来头和意图。
陪同的市工业局干部小张介绍道:“沈老板,这位是省里下来调研工业情况的陈同志。”
“省里来的领导?”沈老太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态度更加恭敬了些,
“欢迎陈领导来指导工作!我们这小作坊,真是蓬荜生辉了。”
陈朝阳微笑摆手,目光已经投向了作坊内部。
几位女工,从面色稚嫩的少女到头发花白的老妪,正埋头在滚烫的煮茧锅前,双手飞快地在热水中捞取、梳理着纤细的丝头,动作熟练。
她们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浸泡,显得异常苍白、浮肿,布满了细密的褶皱。
“沈老板,你这丝坊,看着有些年头了。”
陈朝阳没有直接问困难,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开了头,语气平和。
“是啊,领导,”沈老太叹了口气,话匣子也打开了,
“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到我这儿,算是第四代了。
以前的光景……唉,不提也罢。
现在新社会了,总算能安稳做生意。”她话虽这么说,眉宇间却并无多少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