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99、态度(1 / 2)

林婉儿回到办公室后,刚泡了一杯茶,手机便震动起来。是张教授。

“小林啊,联合国那边来信了,他们对青松村的培训基地非常重视,希望我们能尽快提交一份详细的课程体系和师资名单。”张教授语气中带着几分急迫,“还有,日内瓦方面有意邀请你参加明年的‘全球乡村发展论坛’第二期会议,作为中方代表继续发言。”

林婉儿心头一震,连忙拿起笔记录:“好的,我这边马上着手准备。不过课程体系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尤其是技术类内容,得请刘强老师牵头整理。”

“没问题,我已经跟他打过招呼了。”张教授顿了顿,又道,“还有一件事,可能对你来说是个挑战??联合国建议你们考虑设立一个‘国际乡村青年奖学金’,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并为他们提供赴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林婉儿沉吟片刻,点头道:“这个提议很好,但我们得先评估资金来源和项目可行性。我会跟李晓燕、赵建国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争取省里的支持。”

挂断电话后,她站在窗边,望着村委会楼前那块刚刚立起的“青松村国际乡村发展交流中心”牌子,心中思绪翻涌。从最初的一纸任命书,到如今要承担如此重大的国际责任,她仿佛走过了漫长的旅程。

下午,村干部们再次齐聚会议室。

林婉儿开门见山地说道:“大家都知道,我们村被正式批准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培训基地’。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二是组建一支专业化的讲师队伍。”

赵建国率先表态:“我这边已经整理好了生态农业和村庄治理的基础教材,但要想系统化,还得细化分类,比如分为政策解读、产业运营、生态保护等模块。”

王秀兰也插话:“文化广场那边可以作为实地教学点之一,我们还可以组织村民分享自己的故事,增强互动性。”

“语言问题还是个大难题。”李晓燕皱眉,“虽然有高校志愿者协助翻译,但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培养本地的双语讲解员。”

林婉儿点头:“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从加工厂和小学里挑选一些年轻人,进行系统的英语培训和讲解技巧训练。同时,也可以邀请外国访问团中的专家来村里开展短期讲座,让我们的团队更国际化。”

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众人分工明确:赵建国负责课程体系搭建,王秀兰统筹文化展示与村民互动环节,李晓燕联系高校资源并协调翻译工作,而林婉儿则亲自撰写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材料,并与省外办沟通资金申请事宜。

第二天清晨,林婉儿早早来到村委会,打开电脑开始撰写培训课程大纲。她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乡村治理与政策解读、绿色能源与环保技术、生态农业与合作社模式、教育扶贫与人才培育、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

每一部分都附上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指南,还特别加入了青松村的发展历程作为主讲内容。

写完初稿后,她又联系了刘强,请他帮忙补充光伏电站的技术讲解部分;又找到加工厂负责人陈志远,请他提供关于合作社运营的具体数据和经验总结。

几天后,李晓燕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省外办同意为我们拨款一笔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基地建设和讲师团队培养。另外,他们还推荐了几位资深外事专家,可以协助我们设计接待流程和课程安排。”

林婉儿听后精神一振:“太好了!我们得尽快启动讲师选拔计划,优先从村干部、技术人员、教师中挑选合适人选,再结合高校资源进行系统培训。”

与此同时,村里也开始忙碌起来。加工厂腾出一间大教室作为培训教室,墙上贴满了各国代表团来访的照片和感谢信;光伏电站设立了实训基地,供学员实地观摩太阳能发电系统;文化广场新增了多语种标识牌,并设置了“乡村故事角”,由村民轮流讲述自己的变化经历。

一个月后,第一期“青松村国际乡村发展培训班”正式启动。来自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十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乡村带头人陆续抵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