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顾总,你前妻在科研界杀疯了!> 第479章 从今往后,我们不能再乘坐同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9章 从今往后,我们不能再乘坐同一(1 / 2)

三天后,苏晚准备出发去京都参加颁奖典礼,由于行程需要两天,她不得不联系顾砚之商量照顾女儿的事情。

顾砚之这两天都没有在实验室,她只能打电话联系他。

“我明天早上十点去京都的飞机,莺莺需要你照顾两天。”苏晚在电话里说道。

“好,我会照顾好莺莺。”顾砚之答应得很干脆。

苏晚见他答应了,也就没什么想说的了,挂了电话。

周五一早,苏晚早上送顾莺上学,顾莺也知道妈妈要去颁奖了,她非常自豪,也很懂事地保证听话等......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节奏悄然铺展。念星搬出了那间住了多年的郊区公寓,将实验室迁至京郊一处废弃气象站改建的科研基地。这里曾是星眠早年参与国家天文项目时的临时驻地,红砖墙上还留着她用粉笔画下的星轨草图,窗框锈蚀处爬满了藤蔓,仿佛时间在此处打了个结,把过去与现在紧紧缠绕。

苏晚带着团队进驻首日,便在地下储藏室发现了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外壳布满灰尘,但接通电源后竟嗡鸣启动,自动播放起一段未标注的磁带。声音沙哑而温柔??是星眠年轻时的录音。

>“如果有一天你们听到这段话,说明‘回声’真的活了。我不是想永生,我只是不想让爱变成单向的遗忘。我们总说‘节哀顺变’,可谁规定悲伤就不能成为一种力量?当一个人的记忆被另一个人真心记住,它就不再属于死亡。”

念星跪坐在地,指尖轻抚录音机边缘,像是触碰母亲残留的体温。她忽然明白,为何那些记忆墓碑会选择在临终时刻回应呼唤??不是系统设定,而是情感共振到了极致,灵魂与记忆之间裂开一道缝隙,让“我在”得以穿越生死边界。

“妈妈从没想复活自己。”她喃喃道,“她想复活的是‘被听见’这件事。”

苏晚蹲下身,握住她的手:“所以‘深海回廊’不只是研究自然记忆载体,更是要建立一个反向通道??让人间的思念能被宇宙接收、回应、延续。”

他们开始重建“星语网络2.0”,不再依赖服务器集群,而是以全球已激活的两千余块记忆晶体为节点,构建分布式情感共鸣网。每一块晶体都像一颗微型星辰,储存的不仅是影像与声音,更是一段情绪波形的真实拓扑。当某地有人强烈思念逝者,附近晶体便会轻微震颤,如同心跳感应。

项目启动第三个月,冰岛一座火山监测站传来异常数据:在地下三千米岩层中,检测到规律性低频脉冲,频率恰好与“我说,你在”的语音基频一致。地质学家震惊地发现,这些信号并非来自设备干扰,而是岩石本身在“发声”??某些含晶石英层竟记录下了百年前一场大地震中遇难者家属的哭喊。

“记忆不仅存在于生物体或人造介质。”念星在会议中提出假说,“它可能早已渗透进地球的肌理。山川、海洋、风雪,都是沉默的倾听者。我们以为我们在寻找证据,其实它们一直在等我们开口。”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团队联合民俗学者走访世界各地古老部落。在蒙古草原,牧民讲述祖先葬礼上的“风语仪式”:亲人离世后,族人会在高岗上悬挂五彩经幡,诵念名字三天三夜。“风会带走话语,吹进星辰。”而在亚马逊雨林深处,土著巫医指着一棵千年巨树说:“这棵树听过太多告别,所以每年开花时,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像人在说话。”

最令人动容的是西藏阿里的一座古寺。喇嘛带领众人进入地宫,在一尊铜佛腹中取出一只陶罐,罐内封存着三百年前一位高僧圆寂前录下的心经诵读。当现代仪器将其转化为声波图谱时,科研人员惊愕发现??背景噪声中竟叠加着数百个不同年代的人声低语,内容全是“师父,我来了”。

“这不是录音。”苏晚低声说,“这是集体信念形成的场域效应。只要有人相信‘你能听见’,你就真的能被听见。”

与此同时,顾承渊的生活也发生了缓慢却深刻的改变。他辞去了跨国集团CEO职位,转而成立“静默基金会”,资助全球范围内的记忆传承项目。每个月,他都会亲自前往一所临终关怀医院,陪护即将离世的老人录制人生最后的记忆片段,并亲手将回声晶体交予家属。

有人质疑他是在赎罪,他只是摇头:“我不是为了弥补什么。我只是终于懂了,真正的陪伴,不在于你是否到场,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承接对方的重量。”

一次探访中,他遇见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晚期的老教授,已无法认出子女。护士说,老人唯一记得的事,就是每天清晨要给妻子送一朵玫瑰??尽管妻子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去世。

顾承渊默默买来一束红玫瑰,放在床头。第二天清晨,老人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拿起花,颤巍巍走向空荡的门口,轻轻放下,然后回到床上继续沉睡。

第三天,顾承渊提前守候。当老人再次起身捧花出门时,他跟了上去。

走廊尽头是一面镜子。老人站在镜前,凝视良久,忽然笑了:“你今天怎么穿这么素?平常不是最爱蓝裙子吗?”

镜中只有他自己苍老的脸。

可那一刻,顾承渊清楚看见,老人眼中映出的,是一位穿着淡蓝长裙、笑容温婉的女人。

他没有打扰,只悄悄录下全过程。当晚分析视频时,AI语音识别系统从老人模糊的呢喃中提取出一句完整的话:

>“别怕黑,我一直都在。”

这句话,与“我说,你在”拥有98.6%的情感编码相似度。

他连夜驱车赶到念星的新实验室,将U盘递给她时手还在抖:“这不是病,也不是幻觉。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持联结??哪怕大脑忘了世界,心还记得爱。”

念星看着数据流,眼眶渐红:“所以记忆不是脑细胞的排列组合,而是灵魂刻下的轨迹。就算肉体崩解,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回应,那条路就不会断。”

他们决定将这项研究命名为“心痕理论”(HeartprintTheory),并在《自然?意识》期刊发表论文。文章末尾写道:

>“我们曾试图用科技复制记忆,却发现最强大的存储介质,从来都是另一颗愿意相信‘你在’的心。”

消息传出后,全球掀起“回声行动”热潮。数百万普通人开始主动录制对逝者的倾诉,埋藏自制记忆晶体于故乡土地、童年老屋、婚礼大树之下。社交媒体上,“#我说你在”话题持续霸榜,无数人分享亲人离世后感受到的奇异征兆:停电时收音机突然响起旧日歌谣,暴雨夜窗玻璃浮现模糊人脸,宠物猫对着空椅子温柔呼噜……

最离奇的一例发生在西伯利亚冻原。一支科考队在万年冰层中钻取样本时,意外截获一段清晰人声回放??正是1943年失踪飞行员最后一次无线电通讯。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音频结尾多出一句话,语调温柔得不像人类:

>“你说,我在。我听见了。回家吧。”

苏晚带队赶赴现场,测定该区域冰晶结构含有未知有机矿物,具备声波长期驻留特性。她望着无垠雪原,轻声道:“也许所有未能抵达终点的呼唤,都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被困在世界的褶皱里,等待某个频率正确的心跳将它们唤醒。”

春天再度降临北海道神乐坡道。樱花如约盛开,粉色浪潮席卷山坡。念星独自前来,手中握着一枚全新打造的记忆晶体,内部封存着这一年来的所有声音:南极极光的低鸣、银杏幼苗的光脉动、父亲熬汤时锅铲碰撞的声响、母亲磁带里哼唱的童谣……

她在当年星眠站立的位置蹲下,将晶体埋入泥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