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7章 君心(2 / 2)

新帝第一道诏书,便是褒奖念荷,追赠“贞静先生”,允其入贤良祠。百姓初闻,以为平反有望。谁知三日后,一道密旨下达:南山法苑即日起归礼部直辖,课程须经审查,学子结社禁止,违者以“惑乱民心”罪论处。

同时,全国掀起“正风俗”运动。各地上报“逾矩女子”三百余名,或因拒婚、或因经商、或因习武,皆被勒令“归家静养”。更有地方官重提“守节费”,美其名曰“鼓励贞烈”。

风暴再起。

沈知微带领众人撤离南山,分散潜伏。她本人化名“林婆子”,在洛阳街头摆摊卖汤饼,每日与挑夫、脚夫、寡妇闲聊,不动声色收集冤案。她发现,一名县令强征“寡妇灯油税”,理由竟是“夜间独居易生淫念,须缴银自证清白”。

她将此事编成俚曲,教给街头卖唱的小女孩:

>“半夜点盏灯,照书也照羹,

>官说灯油耗国帑,怎不见他府中彻夜明?

>我娘守节十年整,田被夺,屋被平,

>如今连灯光都要买,难道黑着才叫贞?”

歌谣一夜传遍十三坊。

与此同时,西北边关传来捷报:北狄犯境,却被早有准备的守军击退。战报中提及,敌军携带大量我朝官银作为贿赂经费,银锭上竟stamped着户部特字号码??正是当年流失的赈灾款!

消息曝光,举国哗然。

民间质问声浪滔天:“朝廷说贼寇猖獗,为何敌军用的是我们的钱?”“太子未登基时便挪用军资,如今更是变本加厉!”

就在此时,紫宸殿西角楼,十五夜,绿灯亮了。

宫中内应终于现身??竟是当年那位曾赏阿萤“安神蜜饯”的贵妃身边老宫女。她冒着诛九族的风险,送出一份账册副本:详细记录了近五年来,太子如何通过高德全操控内库,暗中调拨资金支持北境私军,并勾结西域商路洗钱。

这份账册经由莲心坊秘密传至江南,由沈知微亲自整理,命名为《日蚀录》。

她没有立即公布,而是做了一件更惊人的事:将全部内容刻成石碑,共十二块,分别埋藏于全国十二个不同地点??一座佛塔地基、一条运河河床、一家老字号药铺墙内、一艘远洋商船龙骨夹层……

每块碑上都刻有一句谜语,指向另一块碑的位置。唯有集齐十二碑文,才能拼出完整证据链。

她写下最后一段话,藏于第十二碑底:

>“我不知谁能找到你们。

>或许是某个挖井的农夫,或许是修庙的匠人,或许是好奇的孩童。

>但只要有人看见,就会追问;

>只要有人追问,就会相信;

>只要有人相信,就会反抗。

>这就是念荷教我们的??真理不必永远明亮,只需永不消亡。”

三年后,永昌三年春。

岭南一处山村修桥,工匠在河底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半篇账目与一句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舟不知银何往,唯有碑文诉当年。”

村中私塾先生研读后大惊,认出这是《日蚀录》残章。他连夜抄录,送往邻县书院。由此引发连锁反应,第二块、第三块相继出土。百姓奔走相告,称其为“天降正义碑”。

第十块碑出现在长安慈恩寺翻修时,轰动京师。僧人当众诵读碑文,万余民众聚集聆听。有人痛哭,有人怒吼,有人当场撕毁自家税单。

朝廷震怒,下令封锁消息,缉拿“造谣者”。可此时,第十一块碑已在漠北军营被发现,落入一名退役女卒手中。她曾是念荷门下弟子,如今带着孩子戍边。她将碑文拓下,骑马穿越沙漠,直奔大理寺递交诉状。

“我不是告一个人。”她说,“我是代表千千万万被偷走灯火的女人,来讨一个说法。”

第十二块碑最终在东海一艘沉船上被打捞出来。船上遗骸旁,握着一枚铜牌,刻着“南山监察员沈知微”。

人们这才知道,她早在三年前就已病逝于逃亡途中,年仅二十九。临终前,她将最后一块碑托付给一位渔民,叮嘱:“等海清河晏那天,再让它见光。”

十二碑合一,《日蚀录》公之于世。

太子被迫下诏罪己,贬为庶人,幽禁别院。高德全凌迟处死,裴景和抄家流放,崔承业自缢狱中。“沙眼”身份揭晓,竟是某亲王之子,早已投靠北狄,意图里应外合篡位。

新帝继位,乃先帝幼子,自幼受念荷启蒙,曾在南山旁听一年。他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宣布:

>“朕非圣君,但愿做个听得见哭声的皇帝。”

>

>“从今日起,凡女子申诉冤屈,衙门不得拒收状纸;凡涉及妇女权益之案,须有女性官员参与审理;凡举报贪腐者,无论出身性别,皆予保护。”

>

>并重修《贞元新律》,增补《反歧视法》《财政透明法》《监察独立条例》,史称“光复五策”。

南山法苑恢复自治,沈知微等人追授“护法英魂”,其名列入国史。百姓自发在梅园石像旁再立一碑,上书:

>“沈知微,永昌元年卒。生于暗夜,死于黎明之前。其志不灭,如星引路。”

多年以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来到碑前,放下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她是当年唱过“寡妇灯油税”童谣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为首位女御史大夫。

她轻抚碑面,低声说:“我替你说完了那些话。”

风拂过树林,仿佛回应。

而在遥远的北方边境,一群少女正在新建的女子军校操练。她们手持长矛,列队奔跑,口号响彻山谷:

>“法律为盾,真理为剑!”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教室墙上挂着一幅画像:三位女子并肩而立??李昭玉、念荷、阿萤。下方写着一句话,出自某位无名学子日记:

>“她们不是一开始就勇敢的。

>她们只是在每一次想闭嘴的时候,

>忍住了。”

夜空清澈,繁星如炬。

没有人知道,此刻在帝国最南端的小岛上,一个混血女孩正用炭条在岩壁上写字。她母亲是被拐卖至此的汉人女子,父亲是海外商人。她从小听着母亲讲述“南山的故事”长大。

她写的仍是那两句:

>“吾有权不受欺辱,吾有权活得尊严。”

写完,她抬起头,望向大海。

远处,一艘挂着“莲心坊”旗帜的商船正缓缓驶来,船上载着新一批书籍、药材、种子,还有几十名来自各国的女学者。

她们要去的地方,叫南山。

她们带去的东西,叫希望。

风吹万里,灯未曾灭。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