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17章 温庭筠:花间词里的浓艳与风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章 温庭筠:花间词里的浓艳与风骨(2 / 2)

闭上眼睛想想:天还没亮,鸡刚叫,路边的茅店里还黑着,月亮还挂在天上;板桥上结着霜,上面有了行人的脚印——这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早行图”吗?

欧阳修特别喜欢这句诗,说它“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意思是“不用多余的话,把该有的画面都放进去了,这才是最难的”。你想啊,要是温庭筠写“早上我早起赶路,很辛苦”,多没意思?

他用这十个名词,把早行的冷、早行的苦、早行的孤独全写出来了——这就是他写诗的本事,不直白喊苦,却让你比他还懂苦。

为啥他能写出这么好的羁旅诗?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漂泊——小时候跟着娘从祁县到江南,后来考科举到处跑,被贬后从隋县到襄阳,再到江陵,他的脚就没停过。旅途的冷、饿、孤独,他都尝过,所以写出来的诗才那么真,那么戳心。

比如他写“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楚水悠悠地绕着楚亭流,天地都对他没情分,这哪是写山水,是写自己漂泊的委屈啊!

再说说他的讽刺诗,这可是他诗里的“硬骨头”。温庭筠这辈子官运不好,不是因为没才华,是因为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权贵子弟靠关系上榜,官员们贪污受贿,皇帝昏庸不管事,这些他都看在眼里,憋在心里,最后全写进诗里了。

他写过一首《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是三国时候的文人,写檄文特别厉害,曹操特别看重他。温庭筠路过陈琳的墓,就想起了自己——陈琳有曹操赏识,可他温庭筠呢?空有一身才华,却没人看重,像蓬草一样漂泊。

诗里“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这两句,表面是说“陈琳你要是有灵,肯定能懂我”,其实是在骂晚唐的官员:“你们这些人,连识别人才的眼光都没有,还当什么官!”

还有《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是汉朝的使臣,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始终没投降,特别忠诚。温庭筠写苏武,其实是在讽刺晚唐的官员——苏武那么忠诚,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而那些靠关系上位的官员,没什么本事,却过得舒舒服服。

诗里“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表面是替苏武可惜,其实是在替所有有才华却没机会的寒门子弟可惜,更是在骂官场的不公。

这些讽刺诗,没有一句脏话,却句句带刺,把晚唐官场的腐败、人才的埋没全写出来了。温庭筠写这些诗,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是为了说真话——他这辈子,不管是考科举还是当官,都没丢过“真”字,写诗也一样,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藏着掖着,这就是他诗里的“风骨”。

为啥他能成“花间鼻祖”?因为他写的是“人”

现在回头想想,温庭筠为啥能成为“花间派鼻祖”?为啥他的词和诗能流传千年?不是因为他的词有多艳,也不是因为他的诗有多巧,是因为他写的是“人”——是闺阁里孤独的姑娘,是旅途中辛苦的游子,是有才华却没机会的寒门子弟。

他写花间词,不是为了讨好谁,是为了把女性的心事写出来——那些姑娘,她们不只是“美人”,她们有孤独,有委屈,有期待,温庭筠看到了这些,也写了出来,这在男权社会里,太难得了。

他写羁旅诗,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是为了把漂泊的苦写出来——那些和他一样的游子,他们的冷,他们的想家,他们的无奈,温庭筠都尝过,也写了出来,让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能找到共鸣。

他写讽刺诗,不是为了骂街,是为了把真话讲出来——那些被埋没的人才,那些不公的事,温庭筠看不惯,也写了出来,替他们发声,替他们委屈。

有人说温庭筠“一辈子没出息”,没当上官,没赚着钱,最后还客死异乡。应该说,他活得特别“出息”——他用一支笔,把词从诗的附庸里解放出来,让词成了独立的文学体裁;他用一支笔,写出了晚唐的悲欢离合,写出了最真实的人性;他用一支笔,留下了66首词、无数首诗,让千年后的我们还能通过这些文字,看到那个又丑又倔、却满是才华和真性情的温庭筠。

就像他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他的词里有离情,他的诗里有苦,这些离情和苦,却成了最动人的东西。

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因为有风骨,所以不朽。

这就是温庭筠,一个词坛的“开山匠”,一个用文字留住晚唐温度的真文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