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25章 韦庄:那年江南花下的艳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韦庄:那年江南花下的艳姬,(2 / 2)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记得那年花下”——开头五个字,就把人拉回了江南的春天,花下的初见,是他这辈子最甜的回忆;“携手暗相期”——当时两人在水堂边约定终身,以为能一辈子在一起;可“从此隔音尘”“相见更无因”,又把他拉回现实——现在两人隔着宫墙,像隔着两个世界,再也见不到了。

写着写着,眼泪掉在纸上,把“谢娘”两个字晕开,他用袖子擦了擦,接着写,越写越痛,越写越想她。

后来,他又写了《女冠子·昨夜夜半》: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梦见谢娘了,梦里的谢娘,还是“桃花面,柳叶眉”,见到他,又害羞又欢喜,想走又舍不得。醒来一看,床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枕头都哭湿了。“不胜悲”三个字,写尽了他的绝望——连梦里的相见,都是假的,这日子,还有什么盼头?

韦庄的词,就像长了翅膀,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宫里。有个跟谢娘关系好的宫人,偷偷把词稿塞给了她。谢娘展开纸,看到“记得那年花下”,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再看到“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哭得连气都喘不上来。

她想起当年在江南的日子,想起韦庄给她买的银钗,想起两人在桃树下的约定,再看看眼前冰冷的宫墙,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韦郎想我,我也想韦郎,可我们再也见不到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从那天起,谢娘就开始绝食。宫人们劝她吃饭,她不吃;王建来看她,她背对着他,一句话都不说;她把韦庄的词稿藏在怀里,每天就抱着词稿,坐在窗边,望着韦庄宅子的方向,眼泪不停地流。

几天后,宫人发现谢娘倒在窗边,怀里还紧紧攥着那支银钗和词稿,人已经没气了。她的脸上,还带着泪痕,可嘴角却微微上扬——或许在最后一刻,她又梦见了江南的花下,梦见了韦庄。

帝王的“补偿”与他的“终身遗憾”:这痛,要带一辈子

谢娘死讯传来的时候,韦庄正在处理政务。手下人小心翼翼地把消息告诉他,他手里的笔“啪嗒”掉在地上,墨水洒了满桌,他半天没动,盯着桌子,眼神空洞。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站起来,说:“备车,我要去宫里。”

他想见谢娘最后一面,王建没同意——“帝王的女人,死了就是死了,你一个臣子,不该见。”王建还觉得有点对不住韦庄,给了他很多赏赐,升了他的官,可这些,韦庄一点都不想要。

他回到家,把王建给的赏赐扔在一边,走到院子里的桃树下,捡起一片掉落的花瓣,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还是当年江南的味道,可那个陪他看桃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那天晚上,他又写了一首词,可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笔太重,心太痛,连“谢娘”两个字,都写得歪歪扭扭。他把词稿撕了,扔进火里,看着纸灰飘起来,像谢娘的影子,一点点消失在空气里。

后来,韦庄当了前蜀的宰相,位高权重,他再也没找过别的女人。有人劝他:“宰相大人,您现在身份不一样了,该找个伴儿了。”他摇摇头:“有谢娘在我心里,够了。”

他在成都的浣花溪边,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忆谢亭”。每天处理完政务,他就去亭子里坐着,手里拿着那支从宫里讨回来的银钗(谢娘死后,宫人偷偷把银钗还给了他),一看就是一下午。

有时候,他会对着银钗说话:“谢娘,今天蜀地的桃花开了,比江南的艳,可你没看见;今天我写了首新词,想念给你听,你听不见了……”说着说着,就老泪纵横。

公元910年,韦庄七十四岁,病重卧床。临终前,他把那支银钗放在怀里,对身边的人说:“我死了以后,把我葬在忆谢亭旁边,我要陪着谢娘,下辈子,我还要在江南的花下,遇见她。”

韦庄死后,人们在他的枕下,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半首词,是《荷叶杯》的续写: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后面的字,被眼泪晕得看不清,可“谢娘”两个字,却写得格外用力。

千年后的“桃花泪”:这遗憾,藏在词里,痛了一辈子

现在再读韦庄的《荷叶杯》《女冠子》,你还觉得只是普通的情词吗?不是,那是他用眼泪写的“血泪账”,每一句都是“我想你”,每一个字都是“我遗憾”。

《唐才子传》里记载,谢娘绝食而死后,韦庄“终身不复近声色”——一辈子再也没碰过歌舞女色,因为在他心里,谢娘是唯一的,没人能代替。

有人说,韦庄太傻,为了一个女人,苦了一辈子;可也有人说,韦庄太深情,乱世里的感情本就脆弱,他却把这份感情,守了一辈子。

江南的桃花,每年春天都会开,开得艳,开得甜,可韦庄的桃花,早就谢了——谢在成都的宫墙里,谢在他的词稿里,谢在他一辈子的遗憾里。

后来,有人在忆谢亭旁边种了很多桃树,每年春天,桃花开得满亭都是,风吹过,花瓣落在韦庄的墓上,像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有路过的文人,看到这满亭的桃花,想起韦庄的词,忍不住叹口气:“那年江南花下客,此生无计悔多情。”

韦庄这辈子,当过宰相,写过“诗史”,成了“花间派”的代表,可他最想要的,不过是江南的画船,花下的谢娘,还有那句没实现的“一起看蜀地的桃花”。

这就是韦庄的“风流遗憾”——不是才子佳人的浪漫结局,是乱世里的身不由己,是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痛,是把一个人放在心里,痛了一辈子,也念了一辈子。

如果你去成都的浣花溪边,还能找到“忆谢亭”的遗址,旁边的桃树还在,每年春天都会开花。风吹过,花瓣飘下来,你仿佛能听见有人在轻声念:“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那是韦庄的声音,是他藏在词里的思念,是他这辈子,最痛彻的,风流遗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