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1 / 2)

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第1/2页)

公元894年的春天,长安城里的桃花开得闹哄哄的,老书生韦庄站在吏部的榜单前,手却抖得厉害——红纸上“韦庄”两个字,挤在一堆年轻名字里,格外扎眼。这一年,他整整六十岁,头发都白了大半,熬成了“新科进士”。

谁能想到,这个本该在家含饴弄孙的老头,前半辈子考了十几次科举,从长安考到江南,从青丝考到白发;更没人想到,十年后,他会站在四川的土地上,成了前蜀的开国宰相,把乱世里的“诗心”,变成了治国的“章法”。

他这一辈子,就像晚唐的一张缩影:前半生追着唐朝的“落日”跑,后半生在蜀地的“微光”里,活出了另一种模样。

六十岁的“校书郎”:迟到四十年的功名,尝不出甜滋味

韦庄中进士那天,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欢呼雀跃,只是默默走到榜前,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名字,指尖蹭到朱砂,红得像血。旁边有个二十出头的新科进士,蹦蹦跳跳地过来拍他的肩:“老丈,您可真厉害!六十岁还能中,我辈楷模啊!”

韦庄笑了笑,没说话——他自己知道,这“楷模”背后,藏着多少苦。从二十岁第一次落榜,到六十岁终于及第,四十年里,他饿过肚子,逃过黄巢的兵灾,在江南的雨里漂泊了十年,甚至差点死在逃难的路上。现在终于考上了,可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眼前的唐朝,早就不是他年轻时想效忠的那个“大唐”了。

中进士后,他被派了个“校书郎”的官——听起来文雅,其实就是个抄书的小官,从九品,比芝麻官还小。每天的活儿就是在史馆里抄录旧档案,看着那些泛黄的文书,记录着唐朝曾经的繁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再看看窗外长安的样子——街面上行人稀少,城墙上的砖都掉了皮,偶尔能看见朱温的士兵骑着马耀武扬威,他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

有一回,他抄到韦应物的档案,上面写着“苏州刺史,正四品下”,再看看自己的官阶,忍不住叹了口气。同事听见了,劝他:“老韦,别愁了,六十岁能有个官做,不错了!”韦庄摇摇头:“我不是愁官小,是愁这唐朝,快没了。”

这话还真让他说中了。当时的唐昭宗,就是个傀儡皇帝,权力全在朱温手里。朱温想把长安迁到洛阳,方便自己控制,大臣们敢怒不敢言。韦庄看着朝堂上的乱象,看着百姓们又开始收拾行囊逃难,想起了当年黄巢起义时的惨状,夜里睡不着,就爬起来写诗。

他写“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说的是画家能画出山水,却画不出百姓的伤心;他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借隋朝的运河,暗讽唐朝的统治者只懂折腾百姓。可这些诗,他不敢拿出来给人看,只能藏在抽屉里——在乱世里,连写诗都得小心翼翼。

这个六十岁的“新科进士”,得到了年轻时梦寐以求的功名,却发现自己就像站在快沉的船上,手里的船桨,根本划不动这乱世的浪。

《台城》里的“无情柳”:他看透了唐朝的“命”

公元896年,韦庄奉命去金陵(现在的南京)出差。金陵是六朝古都,当年的台城(六朝皇宫所在地)还在,只是早就荒了。他闲着没事,就去台城逛了逛。

那天的天气不好,阴沉沉的,台城的城墙塌了大半,荒草长得比人还高,只有城墙边的柳树,长得枝繁叶茂,枝条垂下来,遮住了断壁残垣。韦庄站在柳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唐朝的皇宫——长安的大明宫,不也跟这台城一样,快成废墟了吗?

他掏出笔,在墙上写了首《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这话说得真狠,可也真准。不管六朝怎么灭亡,不管多少人死去,柳树还是每年发芽,长得郁郁葱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韦庄写的是台城的柳,骂的却是唐朝的“命”——那些当权者,就像这柳树一样,不管国家快亡了,不管百姓快死了,依旧只顾着争权夺利,一点“情分”都没有。

出差回来后,他更确定了:唐朝没救了。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大,杀大臣、换皇帝,跟玩似的。韦庄在史馆里抄书,每天都能听到坏消息:今天哪个大臣被朱温杀了,明天洛阳的宫殿又修好了,后天皇帝又被胁迫着下了道没用的圣旨。

有一回,他跟几个同事喝酒,喝到半醉,有人哭着说:“咱们都是唐朝的官,可现在连唐朝的命都保不住,活着还有啥意思?”韦庄没哭,只是端着酒杯,一口喝干,说:“哭有啥用?能保一点是一点,能留一点是一点。”

他说的“留一点”,就是编《又玄集》。当时战乱不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散佚了,有的被烧了,有的丢了,韦庄看着心疼——这些诗,是中晚唐的“魂”,要是没了,后人就再也看不见那些年的故事了。

他从史馆里找,从自己的旧稿里翻,从朋友那里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编成了《又玄集》。里面收了杜甫、李贺、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诗,也收了不少不太出名的诗人的作品,一共两百九十七首,全是他一句一句抄下来的。

编完那天,他把集子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个宝贝。同事问他:“老韦,这集子编了又能咋样?唐朝都快没了。”韦庄说:“唐朝会没,但诗不会没。后人翻开这集子,就知道中晚唐有过啥样的诗人,写过啥样的诗,就知道咱们没白活一场。”

这就是韦庄,哪怕知道唐朝要完了,哪怕自己只是个小官,也想着给后人留点东西——他的“诗心”,从来都不是只写自己的愁,是装着整个时代的苦。

投奔王建:乱世里,他选了“能做事”的路

公元897年,韦庄六十二岁,这一年,他做了个重大的决定:离开长安,去四川投奔王建。

王建是谁?是个武将,早年是个“混混”,后来参军打仗,凭着能打,在四川站稳了脚跟,成了“西川节度使”。当时的四川,远离中原的战乱,百姓还算安稳,王建也算是个能做事的人——不像朱温,只知道杀人夺权;也不像唐昭宗,只会哭哭啼啼。

韦庄为啥要投奔王建?不是想当大官,是想找个能“做事”的地方。在长安,他只能抄书、写诗,看着唐朝一点点灭亡,啥也做不了;可去四川,他或许能帮王建治理地方,让百姓少受点苦,让文化能传下去。

他收拾了简单的行囊,没跟太多人告别,悄悄离开了长安。路上走了三个多月,翻过高山,跨过大河,终于到了成都(当时王建的地盘)。王建早就听说过“秦妇吟秀才”的大名,听说韦庄来了,亲自出城迎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8章韦庄:从六十岁进士到前蜀宰相,(第2/2页)

两人一见面,王建就开门见山:“先生是大才子,我王建是粗人,打仗还行,治理蜀地,得靠先生帮忙。”

韦庄也不绕弯子:“我来投奔将军,不是为了功名,是想让蜀地的百姓能安稳过日子,让这里的文化能保住。”

王建笑了:“先生放心,只要你帮我,我啥都听你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